《通知》規(guī)范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區(qū)別,并且透露出來未來國家對于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看法和走向,但對考生本身報考難度,未來畢業(yè)含金量來講有何影響,為大家做如下分析。
一、界定角度:強調學習方式本身,緩解“讀研還是就業(yè)”的矛盾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全脫產在校學習的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從事其他職業(yè)或者社會實踐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和靈活時間安排進行非脫產學習的研究生。這透露出國家的一個政策導向:不再強調身份特征,而強調學習方式本身,消除大家對于“讀研還是就業(yè)”這一矛盾問題的選擇,如果大家確實并非一心科研,那可以讀研和就業(yè)可以同時進行。
二、招生錄取:統一要求&同等質量,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學考試難度加大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試招生將依據國家統一要求,執(zhí)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且《通知》中還要求要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過往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學大多是在工作中發(fā)現了自身不足,為給自己“充電”,會選擇邊工作邊讀研。10月舉行的全國聯考,考試難度較低但10月聯考取消,相關工作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執(zhí)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所以考試的難度勢必會加大。在職考生本來在時間和精力上就不充裕,加之缺乏老師的指點與高效備考環(huán)境,備考已然不易,如今考試難度加大,更讓不少考生亂了陣腳。
非全日制考生考生講述:"本來在職的考生在考試分數上就很難拼得過應屆生,現在再加上調劑名額,真不知道非全日制考生還能剩多少機會。今年考研比起往年來難度大了很多。"之前考過一次在職研究生沒考上,今年又來考,題目層次確實比較難。"
三、證書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發(fā)雙證,含金量及社會認可度將提高
從證書管理角度來看,通知規(guī)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yè)時,所在高等學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根據其修業(yè)年限、學業(yè)成績等,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發(fā)給相應的、注明學習方式的畢業(yè)證書;其學業(yè)水平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學位標準,可以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證書。簡單來講就是,2016年12月1日后入學的考生,未來畢業(yè)時,將會根據網上報考的具體形式對其研究生畢業(yè)證注明“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字樣,而全日制研究生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位證將保持一致。
此次《通知》特別規(guī)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yǎng)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對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改革后,其文憑的“含金量”將明顯提升,社會認可度也將提高。
此外,教育部這次發(fā)布通知,實際上放出了另外一個信號,說明國家正在有意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實踐性研究人才,非全日制碩士、專業(yè)碩士讓那些想在研究生畢業(yè)后進入職場的考生有了更對口的研究生培養(yǎng)途徑。國家也在逐步地從制度方向上引導那些立志于學術研究的同學,報考學術碩士,逐漸形成適宜社會需求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
三、全日制復試淘汰人數可觀,2017成史上最慘烈調劑年
不少學校為了兼顧完成非全日制的招生計劃,今年在劃定分數線時,已經加大了復試比例。以往通常是按招生計劃的1:1.2來敲定復試名額,今年有的學?赡軐⒃黾拥1:1.5。業(yè)內人士分析,今年多數學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計劃將很難完成,對大多數應屆考生而言,"非全日制"畢竟是個新事物,社會和考生還需要一定時間來接受。全日制復試淘汰的人很可觀,很多學校位列復試名單分數榜前面的人壓力還相對較小,后面的同學被炮灰的可能性就有點大,簡直將會是以一當十。
雖然今年報考人數驟增,有部分學科國家線不升反降,2017年可以說是史上最慘烈調劑年。但許多考生面對學校可以調劑到非全的橄欖枝,還是選擇了二戰(zhàn)或就業(yè)。采訪多位應屆考生獲悉,之所以大家不愿意接受調劑至"非全日制",很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目前兩者差別較大。首先是獎助金的差別,大部分高校規(guī)定全日制研究生能獲得國家助學金、學業(yè)獎學金等,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卻沒有,且部分非全日制專業(yè)學費比同專業(yè)的全日制研究生要高。其次,由于學習形式比較靈活,學校不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住宿。
最后再提醒一定要了解清楚非全日制的含義,畢竟對于大部分應屆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校都會出一個單獨的非全日制考生注意事項或者要求非全日制考生簽署相關的非全日制類別碩士協議,就是要提前把很多問題和責任說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