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曾杰
出生年月:1980年09月
地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化大樓 16-005室
聯系電話:0551-63603545
傳真:0551-63606266
email:zengj@ustc.edu.cn
主 頁:http://catalysis.ustc.edu.cn/
教育經歷:
1998年-2002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應用化學學士。
2002年-2008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凝聚態物理博士。
工作經歷:
2008年-2011年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后 2011年-2012年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 2012年至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及化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隨著對環境意識的增強和對有限資源認識的加深,為了減少對石油化工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尋求并開發清潔、廉價、便捷、有效的能源供給和儲存方式已經成為能源產業首當其沖的任務。這其中,設計和制備廉價且高效的催化劑不論是在能源領域的科學研究還是在產業化進程中都至關重要。本課題組旨在研究選擇性高效轉化碳基小分子(如CO、CO2和CH4)制備液體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工品。本課題組從材料和機理兩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在原子尺度精準設計催化劑表界面活性位點,并調控其配位原子結構和電子結構。該方面工作涉及:構筑單原子、金屬間化合物等具有特定原子和組分分布的催化劑;通過配位環境和表面應力調控強關聯體系催化劑的能級劈裂、軌道雜化、自旋簡并、自旋-軌道耦合等電子結構。
在原子分子尺度探索碳基小分子活化轉化過程中的關鍵過程和調控機制。主要關注催化反應過程中的活性相轉變、催化反應路徑、表面重構、反應物和中間產物的吸附過程、產物的脫附過程、溢流、表面等離激元共振等。該方面工作涉及在原位反應條件下對催化劑表界面和反應中間體進行高時空分辨和高靈敏表征,以及催化反應的理論模擬和動力學研究。
主持基金:
1. 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主持,2016年8月-2020年12月。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主持, 2016年1月-2019年12月。
3.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納米專項”(青年973),主持,2014年1月-2018年9月。
代表論文:
1. Synerg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eighbouring platinum monomers in CO2 hydrogenation.
H. Li, L. Wang, Y. Dai, Z. Pu, Z. Lao, Y. Chen, M. Wang, X. Zheng, J. Zhu, W. Zhang*, R. Si, C. Ma, J. Zeng*
Nature Nanotechnol. DOI:10.1038/s41565-018-0089-z.
2. Molecular-level insight into how hydroxyl groups boost catalytic activity in CO2 hydrogenation into methanol.
Y. Peng, L. Wang, Q. Luo, Y. Cao, Y. Dai, Z. Li, H. Li, X. Zheng, W. Yan, J. Yang*, J. Zeng*
Chem 2018, 4, 613-625.
3. Incorporating nitrogen atoms into cobalt nanosheets as a strategy to boost 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CO2 hydrogenation.
L. Wang, W. Zhang, X. Zheng, Y. Chen, W. Wu, J. Qiu, X. Zhao, X. Zhao, Y. Dai, J. Zeng*
Nature Energy 2017, 2, 869-876.
4. Atomic-level insights in optimizing reaction paths for hydroformylation reaction over Rh/CoO single-atom catalyst.
L. Wang, W. Zhang, S. Wang, Z. Gao, Z. Luo, X. Wang, R. Zeng, A. Li, H. Li, M. Wang, X. Zheng, J. Zhu, W. Zhang*, C. Ma*, R. Si, J. Zeng*
Nature Commun. 2016, 7, 14036. 5. Engineering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in nanosized perovskite cobaltite through surface spin-state transition.
S. Zhou*, X. Miao, X. Zhao, C. Ma, Y. Qiu, Z. Hu*, J. Zhao, L. Shi, J. Zeng*
Nature Commun. 2016, 7, 11510. 6. Facile synthesis of pentacle gold-copper alloy nanocrystals and their plasm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R. He, Y. C. Wang, X. Wang, Z. Wang, G. Liu, W. Zhou, L. Wen, Q. Li, X. Wang, X. Chen, J. Zeng*, J. G. Hou
Nature Commun. 2014, 5, 4327.
7. Hybrid nanomaterials: not just a pretty flower.
J. Zeng, Y. Xia*
Nature Nanotechnol. 2012, 7, 415.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