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于未來,通過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培養造就一批頂尖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學院開展國際合作的方式不斷多樣化,與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聯合培養優秀研究生,已成為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
從非英語國家做起
進入21世紀,我國大學畢業生掀起留學熱潮。其中,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國家成為主要目的地。由于擔心會有語言障礙,同樣有著深厚學術底蘊的德國、法國等歐洲非英語國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便很少成為優秀學子的首選。
2005年9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訪問德國馬普學會期間,微結構物理研究所所長Kirschner向路甬祥談起自己的一個切身感受:在德國馬普學會各研究單位的中國博士生質量,要遠遠低于他在美國工作時所見到的中國博士生質量。
有感于此,路甬祥在出訪結束后,馬上指示中國科學院人教局和國際合作局著手制定向歐洲非英語國家派遣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計劃。
彼時,中國科學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已有三十年的多方面合作。因此,馬普學會自然成為科學院開展此項博士生派遣工作的優選對象。
“我們提出建議后,對方迅速回應。”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一位負責人向《科學時報》記者回憶說,博士生派遣計劃受到了馬普學會的熱烈歡迎。
根據當時擬定的計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預選出一批優秀博士生,送往馬普學會相應研究所。聯合培養期間,第一年的費用全部由中國科學院承擔。一年之后,如果派出的博士生質量得到了認可,便可以延期,隨后的費用由馬普學會承擔。
2005年底,雙方就簽訂了合作協議,于2006年開始正式實施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經過長達一年的選拔工作,中科院預選出的37名優秀博士生中,最終有27名入選。
隨著計劃的順利進行,德方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目前,已累計有過百位博士生在該計劃資助下登陸德國。
打造創新型人才
“與一般意義上的派遣留學不同,我們的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強調科技創新與學生培養的有機結合。”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呂永龍指出,“合作研究是聯合培養項目的重要內容。”
課程學習之外,聯合培養研究生還需要在中外雙方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共同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正因如此,在選拔派遣學生時,導師之間有科研合作項目的,將得到優先支持。并且,聯合培養也沒有設置固定的期限,而由雙方導師共同協商。
對于這種安排,呂永龍解釋說,聯合培養博士生特別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他認為,歐洲老牌的科技強國,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新穎的研究方法,有些儀器設備也比國內先進,通過大量的科研實踐,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將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對參加“弗勞恩霍夫聯合培養項目”的博士生及其導師進行了問卷調查。
來自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的博士生趙天卓,在問卷中寫下了自己在德國的切身感受:“在德國有很多優秀的科技人員,他們很少發表文章,但是他們對工藝、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某個方向形成了豐富的經驗,能夠迅速精確地解決一個大系統創新中至關重要的細節問題。而我們在這方面尤為欠缺。”
在呂永龍看來,通過聯合培養,研究生獲得學位并成長為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乃至未來的學術帶頭人,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成果。
帶動多方科技合作
聯合培養研究生所取得的成效,一是培養了具有世界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二是加強了國際合作,把優秀的博士生和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從而展示出中國科學院的國際影響力。
這些年輕博士生,則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通過國際合作進行博士生的聯合培養,其實也是為了帶動未來雙方進行更多的科技交流。這也是在選拔派遣學生時,將科研合作項目作為基礎條件的原因之一。
呂永龍表示,單純的學生交流,并不完全是目的。通過學生交流,從而帶動、促進導師、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交流則更為重要。合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合作。有了人員交流作為基礎,其他的合作模式自然能夠水到渠成。否則,所謂的合作就會變成“空中樓閣”。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士宏對此給予了認可,在他看來,通過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技術學會增進了對金屬所的了解,并且發現了很多共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興趣。未來,可望促進金屬所在工程應用領域與德國展開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2010年4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與丹麥科技創新部、丹麥高校聯盟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共建“中丹科教中心”,雙方將結合各自最具優勢的科研資源和教育傳統,促進學生、教師和科技人員的交流,推動研究生教育和科技研究的優化發展,同時加強中丹兩國教育科研機構與企業界之間的聯系。
2011年9月,中國科學院與荷蘭教育科技文化部續簽雙邊科技交流合作備忘錄,開展中荷“聯合科學主題計劃”。其中,博士生聯合培養成為該計劃中的重要內容。
正如呂永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在科研項目合作基礎之上進行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將從多方面深化中科院國際合作的內涵。
登陸歐羅巴
與馬普的成功合作,開了一個好頭。來自科學院的優秀博士生,贏得了德國科研機構的贊譽。同時,此種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計劃模式,也很快得到其他有關國家和科研機構的認可和關注。
2006年,德意志學術交流署主動接觸中科院,希望能有類似計劃。是年底,雙方簽署聯合培養博士生協議。隨后,經雙方共同組織面試,每年都有10名左右博士生通過該計劃赴德國。
為進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與歐洲相關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交流,自2006年起,中科院專門設立了“中歐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計劃”。
此后,聯合培養拓展到更為廣泛的科研領域。2007年11月,以應用研究聞名于世的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技術學會,與中科院簽署了博士生聯合培養協議。
與德國機構的合作,只是近年來中科院進行聯合培養研究生國際合作的一個縮影。之后,中國科學院與法國科研中心、法國信息自動化研究院等,也都實施了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項目。除了院層面組織實施的計劃,許多研究所也結合重大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在研究所層面與國外相應機構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在荷蘭、瑞士、丹麥等國家,都活躍著中科院派出的研究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