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信息
博士、特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郵箱:hongyiqi@swu.edu.cn; hongyiqi2011@gmail.com
地址: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路2號西南大學藥學院&中醫藥學院 400715
2.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11.10- 西南大學藥學院&中醫藥學院任職;
2007-2011: 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04-2007: 碩士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2000-2004: 學士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3.學術兼職
目前為中藥全球化聯盟(CGCM)重慶地區協調人(Ordinator),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國藥理學會會員與重慶市中醫藥學會科研產業化專委會委員。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項目評審專家以及多種國內與國際學術期刊審稿人。
4. 研究領域:中藥分子藥理學與中藥化學
(1)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防治的中藥活性成分與分子機理研究;
在不斷面對各種內在與外在的不利因素時,細胞進化形成了細胞應激響應(Cellular Stress Response)機制,維持生命功能穩態(Homeostasis)。中樞神經系統尤其進化出高度特異化的細胞應激信號通路,如:Nrf2通路,熱休克蛋白響應(Heat Shock Response)、未折疊蛋白響應(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DNA損傷響應(DNA Damage Response)等。源于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中藥活性成分在調控細胞應激響應方面具有進化和生態學的獨特優勢。因此,本方向將運用中藥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分子藥理學等手段,解析中藥或復方對細胞應激響應的調控與在防治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的潛在作用,以闡明傳統功效的關鍵分子機制。
(2)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表型篩選(Phenotypic Screening)與分子靶標解析(Target Deconvolution);
包括中藥在內的天然產物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標作用的特點。與單一的靶標篩選(Target Screening)相比,表型篩選(Phenotypic Screening)以特定疾病相關的表型為指標,篩選出的是能影響所有相關生物信號通路而改變最終表型的活性成分(群),因此更適合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此方向我們將在本實驗室已建立的適合高通量篩選的提取物庫基礎上,構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表型篩選模型,篩選并分離出活性成分(群)。同時運用靶標解析(Target Deconvolution)技術(如:差異蛋白質組學、化學蛋白質組學等),鑒定出相關多重分子靶標,系統闡明相應整合作用機制。
(3)中藥活性成分的化學生態學與生態藥理學研究;
中藥活性成分絕大多數源于植物次生代謝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植物遭受生物與非生物脅迫,特別是植食性昆蟲取食時,將合成釋放次生代謝產物,構成化學防御(Chemical Defense)機制,進而對抗嚴重的、甚至毀滅性的傷害,此過程即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化學興奮效應(Hormesis)。而植食性昆蟲也會針對性地進化形成解毒機制與應激響應。由于共同的祖先、進化保守性與趨同性,植物、昆蟲及人類存在很多生物相似性。當中藥活性成分(次生代謝產物)為人類所服用,亦可能經相似受體或酶等激活適應性細胞應激響應,構筑人體防御機制,從而抵抗疾病的危害,此過程即中藥的外源性化學興奮效應(Xenohormesis)。這種從進化與生態角度探討中藥生物效應的研究對理解其作用機理與本質十分重要。本研究方向主要運用中藥化學、分析化學、化學生態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為手段,從在自然生態的植物-植物、植物-昆蟲/動物相互作用中扮演的功能之角度,揭示中藥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機理或發現新的重要活性化合物,供進一步新藥研究。
5.主要研究課題:
主持縱向研究課題8項與橫向開發課題1項,主要包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編號:81373903;2014.1-2017.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81202946;2013.1-2015.12);
重慶市科技人才培養(創新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項目(項目編號:cstc2013kjrc-qnrc10002;2013.9-2016.9);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cstc2012jjA10142;2012.9-2015.9);
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yjg122018,2013.1-2015.12);
重慶市衛生局中醫藥科研專項(項目編號:2012-2-87;2012.7-2014.7);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