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究竟如何做好科研?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回答不了這一問題。
為了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讓有科研興趣的本科生接受正規訓練,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實踐出一套系統工程:豐富“課堂”概念,拓展課堂外延,探索“立體化”教學模式——在第一課堂之外,以自由而有組織的形式,實現師生間雙向互動,探索科研素養涵育新道路。
論文工作坊:“吃透”頂級論文打下基本功
周四上午9點,學生李浩然打開電腦播放幻燈片,進行論文講解——一篇發表在近期《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的論文。
李浩然介紹,為了完成一篇論文講解,需要花大量時間閱讀文章,仔細推敲文章內容,逐條查閱文章參考文獻,并用作者的數據復盤計量過程,以便真正讀懂文章。“只有將分享的文章吃透,才能抵擋老師和學生槍林彈雨般的提問。”
這種認真的風氣正是“增長與發展workshop(論文工坊)”所倡導的。工坊發起者和主辦者、經濟系副教授羅知是一名青年學者。她認為,做好科研的關鍵在于積累,而積累的第一步是理解前人的文獻。
為了解決大多數學生在科研選題、論文寫作方面的普遍問題,2009年,羅知創建了論文工坊,將學術培訓拉出課堂,以交流溝通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文獻分析能力,以期為學生打下科研基本功。
工坊每周四上午舉行,只專注一件事:學習國外頂級期刊的最新論文,每期2篇。通過學生講解論文、師生共同評析的方式,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科研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論文分享過程中,不懂或有疑問之處可打斷討論。若遇到老師也不熟悉的知識,便約定改日進行深入探討。老師會引導學生談論主題論文的優缺點,啟發他們結合自己的研究選題進行思考。
例如,在一篇研究“美國未婚少女媽媽電視節目對于未婚生育率的影響”的論文報告結束后,師生進行了衍生討論:中國是否有類似的電視節目,是否影響了個人的行為模式,是否可以找到媒體或網絡數據進行研究……經過這種發散性討論,學生找到了研究課題和方法。
李浩然近來參加了由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CRPE)主辦的經濟學青年聯誼會,他說:“如果沒有論文工坊的鍛煉,很難想象我能在完全陌生的平臺,面對來自各高校的優秀師生作學術報告。現在我做到了,于我而言,這是一個飛躍。”
8年前,論文工坊僅由經濟系的幾名老師和近10名學生組成。如今通過口口相傳,其他院系的老師慕名加入,隊伍不斷壯大。工坊的形式也在不斷改變,現已不僅限于講解頂級期刊的論文,還能講解自己發表的論文。自2015年起,論文講解和答辯變成了全英文。
正如羅知所說,“除了學習文獻之外,參加論文工坊的好處至少還有兩個:一是督促學生做好PPT,二是學會演講。這兩點也是學生以后走向工作崗位也必不可少的能力。”
科研訓練營:知名教授傳授科研經驗
本科生常為做科研寫論文缺乏創新、獨特的專業見解而苦惱,渴望得到高人的指點。
學院從這一實際出發,自2012年起,每年暑期舉行科研訓練營,邀請包括國家“****”、長江學者、珞珈特聘教授等在內的學者,與本科生營員面對面交流。
20多年前寫本科畢業論文時,為了看懂翻譯文獻學習俄文;指正盧卡斯模型猜測的錯誤、高分考取鄒至莊經濟學留學計劃項目;與王平和鄒恒甫的合作經歷……面向全球公開招聘的院長謝丹陽教授是學生心目中的學術大神,他以自己發表14篇論文的過程為線索,娓娓道來自己本科以來的科研生活。
“講這些故事,是希望你們體會到做科研需要原創,要有闖勁;研究工作辛苦,且成效緩慢,要耐得住寂寞;論文發表前可能會一輪輪修改,要承受得住壓力。”謝丹陽在報告最后總結道。
“謝院長提到一個細節:他平時愛儲存兩道題在腦海中,陪太太買菜時就兩眼盯著天花板。太太菜買完了,他的題也解完了,非常快樂。這說明在科研中善于利用時間進行連續思考的重要性。”營員唐慶劼說,科研訓練營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學者的研究成果,而是這些見微知著的習慣和方法。
何師元的科研論文“長江經濟帶高技術制造業競爭力的統計評價”,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何師元就是科研訓練營走出來的優秀學生代表之一,他坦言,是訓練營中主題各有側重的系列學術講座,激發了他對科研的興趣并獲益匪淺。
實際上,科研訓練營年年如期開設,但主題每年不同。它針對科研立項中學生的實際問題,以增進學生對科研立項的了解、學習交流優秀科研經驗為目的,實現了師生交流路徑的創新、教學模式的“立體化”。訓練營圍繞近年來的社會熱點問題,為本科生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引,開發學員的創新思維和與眾不同的思考視角,從而幫助學生做好科研。
學術導師制:從大一到大四的悉心指導
“本科學術導師制”,顧名思義,即給本科生安排學術導師,給予學習及科研上的幫助。
這是一種將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嫁接到本科生教育的創新制度,是對小班教育教學方式的延伸,是對高素質、復合型理論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經濟學基地班學生,從大一進校起,每人配備學術導師。這項制度自1999年實施至今。
學術導師大多是經濟學系的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掌握大量的學術資源。大部分學術導師有海外留學背景,有利于為學生建立廣闊的國際視野。學術導師還會邀請學生加入自己的研究團隊,帶領學生外出調研,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作為學術導師,最重要的是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導師制是從國外引進的。在國外,導師就像學生的親人。我很愿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及生活能力,讓學生有一種歸屬感,在本科期間愉快地成長。”經濟學系主任文建東教授談到對導師制的理解時說。
班上的每位學術導師都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充分成長。得益于這一制度,班上也涌現出不少學術之星。
以“美女學霸”石珂為例,她獲得美國數學建模大賽(MCM)二等獎,拿到包括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等7所著名海外高校的錄取通知書。由石珂和其好友陳星宇成立的13人圖書館小分隊,一共申請到40多個國內外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就讀機會,被稱為“武大學霸小分隊”。他們只要沒課,基本都在圖書館學習,從8點持續到21點。
在學術導師的引導和督促下,經濟學基地班的學術氛圍濃郁,很能體現研究型培養特色。“學術導師單獨對學生進行論文輔導,有的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已經發表了10多篇論文。”本科生申雨綺介紹。本科生胡盾煒則認為,學術導師能幫助低年級學生認識和掌握經濟學理論,更早步入科學研究領域,找到學術歸屬感。
可以說,學術導師制度真正體現了“教”與“學”的結合,充分展示了現代經濟學的精英教育特點。
拓展課堂外延,注重能力培養。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武大經管院老師給了學生最真誠和實際的幫助,使他們能走出課本的理論框架,最終走向深遠的研究道路。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