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君,男,字龍朋,號神通居士,1953年出生于山東省蒙陰縣。197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畢業后分配山東大學任教,主要從事美術考古和藝術史教學研究與書法創作研究。他是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校聘關鍵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學界公認的美術考古學理論體系創建第一人,骨刻文和崇山石祖林的發現者,濟南四門塔佛頭像回歸的文化使者,“青州風格”佛像提出者。
個人成就 2005年春天,劉鳳君教授在濟南見到一片刻字的骨頭,他肯定的說:“這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上面刻劃的應該是早期文字。”這一發現,得到了許多人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2007年7月劉鳳君教授又見到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刻字骨頭,經過認真分析研究,他首先并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使用的一種早期文字 。劉鳳君教授又根據考古工作者田野調查和發掘出土的資料,同時對許多古文化遺址進行反復調查,并對全國許多收藏愛好者所藏的相關資料進行認真觀察分析和綜合研究,劉鳳君教授將這種早期文字定名為“骨刻文”,認為骨刻文距今約3300年-4600年,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他在2008年出版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和2010年出版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學術界評價:“ 兩部專著,已初步奠定了骨刻文學的理論框架基礎。”近期劉鳳君將壽光圣城遺址龍山文化灰坑出土的骨刻文進行了碳十四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年代距今近3700年,為骨刻文年代的斷定提供了直接的科學依據。 2001年10月,他的《美術考古學導論》被《中國文物報》讀者投票評選為10種20世紀中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之一。學術界公認為該書“給中國美術考古學搭構了一個基本框架,初步明確劃定了中國美術考古學之范疇。……不僅是第一部考古學家撰寫的系統論述美術考古學的專著,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統采納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把中國美術考古系統化、規范化的著作。” 2002年7月,他應臺灣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邀請赴臺鑒定和與該會商談無償捐獻四門塔隋代佛頭像并開具鑒定書,同時受該基金會委托,在山東省協調解決迎佛頭像的各項事宜和負責業務工作。2002年12月17日</chsdate />佛頭像順利回歸,他被譽為"四門塔佛頭回歸的功臣"。 他長期招收和指導美術考古、古代藝術史和書法文化等方向的中外碩士和博士生。先后講授過美術考古學、美術史概論、古代書畫藝術、雕塑藝術、陶瓷史、佛像藝術、古代玉器、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考古學通論、漢唐考古和中外美術比較研究等課程。多次領隊主持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2000年獲山東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一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