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3年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系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和分子基因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至2004年期間先后就職于制藥公司Novartis、DPI和Bristol-Myers Squibb。任Elsevier'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副主編,"Nano Impact"副主編,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的"Material Sciences and Nanotechnology"section editor和"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編委。1999至2011年任美國化學會"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 (曾用名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Chemistry)"編委和副主編,曾擔任"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Current Pharmceutical Design","Molecula Diversity", "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n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特邀專刊主編。
早期研究人類視覺信號的分子機理,以光敏感微生物為模型發現了配體異構化以及引起蛋白構象變化對于視覺傳導的必要性,發現了細胞受體傳導視覺信號的活性構象,并在動物模型中證明了小分子配體缺少是造成幼鼠視覺敏感度下降的唯一原因。這些重要發現于1991年相繼發表在Nature 和 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雜志上。隨后在組合化學高通量固相合成、純化和分析及用于早期藥物開發的高通量篩選領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其成果概括于他發表在Accounts in Chemical Research和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的兩篇綜述中。自2005年以來的研究中首創了納米材料組合化學系統研究方法,并應用這種方法進行納米藥物和納米毒理的開拓性研究。前期結果已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三篇 J. Am. Chem. Soc. 論文, 三篇Nano Letters論文和三篇ACS Nano等論文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