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男,副教授,1981年出生,安徽淮北人。201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11年曾赴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學。2012年7月,進入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工作,任專業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與中國史學史、民國學術史。教授課程有《中國史學史》、《史學概論》、《基本史籍導讀》、《中國古代社會史》等。
一、學術論文(部分) 1.《新歷史考證學與唯物史觀的學術關聯——以新中國成立后張政烺的史學研究為中心》,《史學集刊》2014年第6期。 2.《歷史語言研究所與陳述的遼金史研究》,《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 3.《陳其泰先生的學術探索與創新之路》,《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4期。 4.《再論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文摘》2014年第2期轉載。 5.《歷史語言研究所與陳寅恪之學術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3年卷。 6.《“紀念陳登原、陳直先生學術座談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3年第4期。 7.《〈舊唐書〉的編纂特色與歷史地位》,《江海學刊》2013年第3期。 8.《治史理念與學術分野——以明成祖生母問題的討論為中心》,《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12年第7期全文轉載。 9.《〈五代史志〉與典制體通史的纂修》,《人文雜志》2012年第1期。 10.《新歷史考證學與唯物史觀的密切關聯——以岑仲勉晚年的史學成就為中心》,《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11.《專精與通識:岑仲勉隋唐史研究的特色》,《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1期“論點摘編”。 12.《〈十代興亡論〉流傳散佚考》,《書目季刊》(臺灣)2011年第45卷第1期。 13.《傅斯年與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建立》,《學術探索》2010年第4期。 14.《白壽彝先生論歷史編纂的創新》,《人文雜志》2010年第3期。 15.《李慈銘方志理論研究》,《浙江歷史文化研究》(第二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6.《王夫之的歷史人物評價方法論》,《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0年卷。 17.《論王重民對李慈銘著述的整理與研究》,《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8.《李慈銘史學研究仍待加強》,《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6月9日。 19.《清代學人的仕途之路——以李慈銘為中心》,《華夏文化》2009年第1期。 20.《朱敬則史論的理論價值》,《紅河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