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2年考研復習已經進入了沖刺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復習考生們也越發緊張和重視。對于考研政治來說,各個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難點內容需要廣大的2012年的考生們注意。為了讓大家更有針對性的復習,政治考研輔導專家們特別總結了這些科目的重難點,以供廣大2012年的考生們參考復習。
馬原重難點總結之經濟體制創新專題
(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涵
第一,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突破了過去公認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觀念。
第二,作為調節經濟的兩種手段,計劃和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存在著復雜經濟關系的條件下,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
第三,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但是,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體制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這一框架包括五個部分: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
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其基本根據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經濟基礎,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第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還不高,發展還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一種生產關系的理論范疇,其實質和核心是全體社會成員或者部分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實現了人們在生產資料面前的平等。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所有制是社會經濟制度的核心和基礎,決定著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支柱和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性質的根本體現。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關鍵性作用。我國對所有制結構的改革,是以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前提的,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也是以確保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條件的。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二是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產業可以有所差別。
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①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②自然壟斷的行業;③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④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
3.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
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指公有制經濟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該多樣化。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是股份制。股份制是資本集中的一種形式,它可以在短時期內迅速集中起大量資本,彌補個別資本積累和積聚的不足,緩解個別資本積累的有限性同發展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巨額資本之間的矛盾。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
4.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遵循的又一條基本原則。一方面,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根本上說是由它們在發展社會生產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發展的不平衡性,給非公有制經濟留下了廣闊的空間。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活躍市場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還因為它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多種市場經濟主體,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可缺少的條件;第二,能夠更好地促進競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第三,能夠更好地利用外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我國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體制創新提供借鑒。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既要劃清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又必須把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兩者統一起來。
(三)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及確立依據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多種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實行這樣的分配制度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是由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的,最終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
2.正確認識收入差距問題
(1)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斷加大的趨勢,這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過大;行業之間職工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社會收入分配矛盾過于突出,影響社會公平,會挫傷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甚至破壞社會安定團結的大局。
(2)造成個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別,并且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差距的擴大,有其客觀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為勞動者的個人稟賦和家庭負擔的不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必然產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擁有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社會成員也必然會產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下優勝劣汰,使具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現差距。其四,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存在的差別,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個方面不僅是產生收入差距的經濟條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時期內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
(3)調節個人收入分配
①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一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要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使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收入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較多地增加。
二要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三要切實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要正確運用稅收手段,使過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過稅收等形式由國家集中用于再分配。
四要取締非法收入。要嚴格執法,對偷稅漏稅、侵吞公有財產、權錢交易等各種非法收入依法取締。
五要規范壟斷行業的收入,引入競爭機制,打破經營壟斷。規范壟斷性企業資本收益的收繳和使用辦法,合理分配利潤。要通過改革和發展,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共同致富。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確認識“先富”與“共富”的關系
(1)部分先富的政策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大政策,就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的帶動后富的,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整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提出的這一大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共同富裕。他在提出這個大政策時強調先富起來的條件必須和只能是依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
(2)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思想
從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出發,在處理“先富”與“共富”關系上,在不同的時期也應該有不同的重點。鄧小平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的思想,就是處理“先富”與“共富”關系的基本指導原則。在一定時期內需要著重強調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就應該逐歩把“共富”作為重點。這既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保證了我們的發展結果始終不偏離社會主義的原則。
第二,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