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61.“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產和精神生活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一段話表明
A.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們從事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的前提
B.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既不可能進行政治活動,也不可能有精神活動
C.意識歸根到底是對社會物質生活過程的反映
D.社會歷史活動可以脫離人類意識而存在 【ABC】
62.上層建筑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包括豐富的內容,可以把它們歸結為兩個組成部分,有
A.政治法律上層建筑
B.社會意識上層建筑
C.政治上層建筑
D.觀念上層建筑 【CD】
63.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的基本內容有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方向
B.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取決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
C.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互決定、相互促進
D.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了上層建筑的性質 【ABD】
6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構成的矛盾運動是極為復雜的,其表現有
A.在同一性質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中,上層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沒有反映經濟基礎要求的部分都會同經濟基礎發生矛盾
B.在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中,占統治她位的經濟基礎同舊上層建筑的殘余、未來上層建筑的萌芽之間存在矛盾,新舊上層建筑之間、新舊經濟基礎之間存在矛盾
C.當一種社會形態處于上升發展階段時,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一般是適應的
D.當一種社會形態處于沒落時期,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則是不適應的,其矛盾則變為對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ABCD]
65.在“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個表述中,“一定要適合”是指
A.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方向、調整或變革
B.不允許上層建筑脫離經濟基礎的狀況
C.不允許上層建筑長期落后于或不適應自己的發展
D.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必須取決于和服務于經濟基礎 【ABCD】
66.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要求
A.階級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動態地分析階級狀況
B.要嚴格區分階級矛盾和非階級矛盾
C.區分對抗階級與非對抗階級之間的矛盾
D.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ABCD】
67.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狀的結論有
A.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
B.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但已烴不是主要矛盾
C.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兩極分化的加劇,階級斗爭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D.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階級斗爭問題【ABD】
68.恩格斯指出:“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有
A.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B.社會主義改革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C.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的直接對象是束縛生產方發展的舊體制和思想觀念等
D.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ABCD】
69.恩格斯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L相交錯的力量,訂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就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4:自主地起著作用的產物。”這一觀點的對立面有
A.英雄史觀 P,.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C.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D.歷史自然主義觀點 【AD】
70.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有
A.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奪小生產暫的工廠
C.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D.用暴力手段掠奪商人的財富 【AC】
71.封建社會未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而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之后不斷發展和成熟,反過來義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進-步發展,對上層建筑的徹底變革提出f強烈要求.這促使英、法等國先后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這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的歷史邏輯表明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C.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D.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 【ABC】
72. 一切商品都包含著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這是因為
A.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就不會有價值
B.沒有價值的物品,雖然有使用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
C.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D.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就必然有價值 【ABC】
73. -般來說,陽光和空氣不是商品,但在一些國家,新鮮空氣也可以裝在特別容器中出售,空氣之所以成為商品,根本原因有
A.人們不能隨便從自然界中得到新鮮空氣
B.能滿足人們對新鮮空氣的需要
C.把空氣凈化并裝在特別容器中要經過人們的勞動
D.新鮮空氣的生產以交換為目的 【BCD】
74.各大商場經常采取打折讓利的促銷手段,“打折讓利”是
A.商品的使用價值發生變化
B.商品的價格低于價值
C.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
D.為了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 【CD】
75.價值規律的作用有
A.促進生產者改進技術、降低成本
B.刺激生產者激烈的競爭和分化
C.自發調節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的分配
D.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ABCD】
76.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有(。)
A.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B.價值量由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
C.商品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
D.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AC】
77.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就是要
A.利用價格杠桿調節供求關系,使社會資源配置趨于合理
B.不斷采用新技術,加強管理,陣低成本
C.堅持市場導向,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
D.鼓勵公平競爭,反對壟斷和地方保護等不正當競爭 【ABCD】
78.商品的內在矛盾有
A.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B.商品與貨幣的矛盾
C.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
D.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 【ACD】
79.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創造價值韻勞動的認識主要有
A.勞動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勞動在勞動總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在總的勞動消耗量中物化勞動的比重增加而活勞動比重相對減少r
D.第三產業中生產性服務部門的勞動在勞動總量中的比重增加了【ABCD】
80.土地、資本以及科技、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分配表明
A.其實質是生產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
B.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了社會財富的創造并且是價值創造的物質條件
C.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是價值的源泉
D.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共同創造價值 【AB】
81.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構成要素應包括
A.勞動者在生產中所創造的新價值
B.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
C.養活勞動者家屬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
D.勞動者所必需的教育訓練的費用 【BCD】
82.關于所有制和所有權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所有制是所有權的基礎
B.所有權是所有制的基礎
C.所有制決定著所有權,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它是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
D.同一種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權 【ACD】
83.全面地認識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本質,對資本應理解為
A.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B.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
C.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階級關系
D.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ABCD】
84.馬克思認為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物
A.本身不是資本
B.作為剝削工人的手段時是資本
C.作為生產要素時是資本
D.作為帶來剩余價值的必要條件時是資本 【ABD】
85.紡織廠的資本家購買的用于生產的棉花屬于
A.不變資本 B.固定資本
C.可變資本 D.流動資本 【AD】
86.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在于
A.揭示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
B.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
C.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D.為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 【BCD】
87.反映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有
A.剩余價值/可變資本
B.剩余價值/全部預付資本
C.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D.年剩余價值/預付可變資本 【AC】
88.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縮短,這表明
A.對工人剝削程度有所減輕
B.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
C.必要勞動時間大為縮短
D.相對剩余價值成為主要剝削形式 【BCD】
89.超額剩余價值是
A.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B.個別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c.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D.所有資本家都能獲得的 【AB】
90.相對剩余價值同超額剩余價值的聯系和區別表現在
A.超額剩余價值屬于相對剩余價值范疇
B.兩者都需要陣低勞動力價值
C.超額剩余價值是暫時的,相對剩余價值是持久的
D.超額剩余價值為少數資本家所獲得,相對剩余價值為資本家階級所普遍獲得 【ACD】
91.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的關系有
A.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都是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生產出來的
B.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同,因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條件是少數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高于本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而超額剩余價值生產的條件則是社會生產率的普遍提高
D.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整個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無數資本家不斷地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 【ABD】
92.資本積累規模的大小取決于
A.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B.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C.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
D.資本家墊付資本的大小 【ABCD】
93.產業資本的現實循環有
A.買和賣時間和空間上的統一
B.資本生產和商品生產的統一
C.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D.三種資本循環形式的統一 【CD】
94.產業資本循環的形式有
A.貨幣資本的循環 B.生產資本的循環
C.借貸資本的循環 D.商品資本的循環 【ABD】
95.產業資本實現循環運動的基本條件包括
A.資本從一種形式出發,經過一系列形式的變化,又回到原來出發點
B.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空間上同時并存
C.資本周而復始、不斷反復著地進行運動
D.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時間上繼起 【BD】
96.考察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右
A.價值如何增值 B.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形成
C.剩余價值的實現 D.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ABC】
97.研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基本理論前提是(
A.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
B.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
C.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c v m構成
D.社會再生產劃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BC】
98.平均利潤率形成的條件有
A.價格由市場形成 B.資本能臼I如流動
C.充分的競爭機制 D.國家的積極r預 【ABC】
99.剩余價值分割為利潤、地租、利息等形式,說明
A.各種生產要素都參與r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
B.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但各種生產要素是勞動創造價值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C.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共同創造了價值和剩余價值
D.各資本家基團、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存在共同瓜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關系 【ABD】
100.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具體表現在( ,
A.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輯}對狹小的矛盾
B.各個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C.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問的矛盾
D.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問的矛盾【AB】
101.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本質有
A.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的集中體現
B.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
C.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
D.資本主義國家思想理論和觀念的總和 【BC】
102.壟斷形成的原因是
A.生產高度集中,追求高額利潤的必然產物
B.少數大企業為避免兩敗俱傷,達成妥協,實壟斷
C.大勝小使資本高度集巾,必然引起壟斷
D.企業規模巨大,促使少數大資本走向壟斷,限制競爭 【ABCD】
103.壟斷不能消滅競爭的原因在于
A.壟斷的實質就是競爭
B.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
C.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仍然是私有制經濟
D.不存在“絕對的集中”和“純粹的壟斷” 【BCD】
104.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同自由競爭相比具有的新特點是*
A.壟斷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B.壟斷競爭采取非經濟的手段,競爭更加復雜、激烈
C.壟斷時期,國際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D.壟斷條件下的競爭,規模大、時間長、程度激烈、破壞性大【ABCD】
105.壟斷與競爭并存的原因是
A.壟斷沒有消除產生競爭的經濟條件,壟斷組織間的競爭更激烈、更慘烈
B.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激發新的競爭
C.非壟斷的中小企業仍然大量存在,也存在著競爭
D.社會生產復雜多樣,壟斷組織不可能囊括社會的一切商品生產【ACD】
106.金融寡頭的統治通過
A.經濟上的“參與制” B.政治上的“個人聯合”
C.生產商的“企業聯合” D.管理上的“經理負責制” 【AB]
107.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
A.國有國營企業
B.國私共有合營企業
C.國家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
D.國家宏觀調節和微觀規制 【ABCD】
108.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有
A.從根本上克服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私人壟斷贅本之間的矛盾
B.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運用掌握的巨額資本投入社會再生產過程,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C.有利于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促進社會經濟較為協調地發展
D.通過國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勞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BCD】
109.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其明顯表現有
A.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投資格局多元化
B.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C.國際貿易成為各國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D.國際金融交易總額大大超過國際貿易總量 【ABCD】
110.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采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促使工人自覺地服從資本家的意志。這些制度主要有
A.職工參與決策
B.終身雇傭
C.職工持股
D.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ABC】
111.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階層、階級結構發生的新的變化有
A.擁有所有權的資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
B.資本家靠手中擁有和掌握的企業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利息收入為生
C.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D.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教量不斷增加 【ABCD】
112.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有
A.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B.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到空想平均共產主義的發展
C.空想平均共產主義到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
D.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 【AD]
113.列寧的“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內容是指(,.’)
A.社會主義將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勝利
B.社會主義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取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
C.社會主義將在資本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首先取得勝利
D.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將是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然后波浪式地發展為全世界的勝利 【ABCD】
114.蘇聯模式的基本特征有
A.以高速度發展網民經濟為首要任務,以農業為發展重點
B.在所有制結構上形成了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
C.排斥市場機制,形成了過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
D.過度集權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 【BCD]
115.下列關于蘇聯模式的說法正確的有
A.蘇聯模式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B.為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和人員保障
C.促進了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D.蘇聯模式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 【ABC】
116.社會主義實現模式多樣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經濟、文化水平的發展不同
B.歷史傳統不問
C.指導思想不同
D.地域環境不同 【ABD】
117.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說法,正確的有
A.堅持社會主義,不等于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
B.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
C.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不等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D.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ABCD】
118.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將要消失的“三大差別”有
A.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昀差別
B.工業和農業的差別
C.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D.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 【BCD】
119.馬克思曾把人的發展的歷史進程區分為三個階段.并認為它們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這三個階段有(. )
A.“人的依賴關系”階段
B.“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
C.“物的獨立性”階段
D.“自由個性”階段 【ABD】
120.作為社會歷史范疇,自由王國是指
A.人們不受任何制約的自由狀態
B.人們完全認識了自然和社會歷史的必然性
C.人們擺脫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為自己和社會關系的主人
D.共產主義的社會狀態 【BCD】
121.下列屬于必然王國社會狀態的有
A.奴隸社會 B.封建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社會主義社會 【ABCD】
122.下列關于“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說法,正確的有
A.“兩個必然”講的是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客觀必然性
B.“兩個決不會”講的是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
C.“兩個必然”使人們堅定了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信心
D.“兩個決不會”要求人們堅持科學態度,充分尊重客觀規律【ABCD】
相關鏈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