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網站,有人發出這樣的慨嘆:研究生發現自己的收入不如賣麻辣燙,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了怎么辦?
很快,此貼得到了兩千多條回復,總計被瀏覽兩百九十九萬多次。不少網友持以下幾種觀點:
1.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二者沒有可比性。若論賺錢能力,研究生中不乏收入能力比賣麻辣燙中的“成功人士”差的。
2.除去眼前的收入不看,研究生身上有更多潛力以及更多選擇,將來一定會賺的更多。
還有人干脆就說,碩士畢業還不如賣麻辣燙掙錢多,這只能說你自己混的不好,太丟人了。
自始至終,人們都在圍繞著“賺錢能力”展開討論,似乎無人覺得有何不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因為:怎么就沒人提到,大學所賦予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 01 -
事實上,當絕大多數人都在津津樂道地圍繞著一個核心:“到底賣麻辣燙掙錢多還是讀書掙錢多”的時候,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失去了意義,無形中暴露出教育的一個問題:培養出的一些人,已經淪為了“賺錢工具”,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個電視節目現場,一位清華學霸在拿到很多獎項、證書之后、表達了對于前途的迷茫,說自己不知道該找個什么工作,評委高曉松忍不住拍案而起:"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毫無疑問,對高曉松而言,從清華走出來的人,需要有比找工作更大的家國情懷,需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此他用"鎮國重器"這樣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理想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在中國,也確實有不少這樣的知識分子:當毛澤東"恰同學少年,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時候,只是一介窮學生;當杜甫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時候,正住在四處漏風的茅屋中;由于這樣一種神圣的社會責任感,魯迅棄醫從文,班超棄筆從戎,而杜甫不光是不得志,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還在大聲呵斥"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同樣,在美國哈佛,也有這樣一個說法:要想名利雙收,別讓孩子去哈佛!真正的哈佛人應該是一群為真理,為國家,為社會獻身的殉道者。
- 02 -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大學設立的初衷,都是培養關注社會,關愛他人,有擔當,有格局有操守的社會精英,而非天天琢磨“干什么掙錢最多”的普通人。
曾經有個孟加拉裔的美國學霸,先是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一口氣拿下了數學學士學位、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此后,他又在哈佛商學院拿了一個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畢業后,他順利在華爾街基金公司找個了一個工作,用現在人的話說,就是“金領”工作。按理說,從此完全就可以踏踏實實過自己的幸福小日子了。
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通過幫助自己的表妹解決數學問題,索性將自己的數學輔導材料制作成視頻,放到YouTube網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沒想到,視頻很快就受到了網友們的熱捧。從此,他每天下班后,平均每晚無償工作3個小時,嘗試制作科學、電腦等相關科目的輔導視頻來做教育,后來干脆將基金公司的工作辭掉,全身心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
據說曾經有人要花大價錢來買下這個網站,被他拒絕了,堅持免費對世界上所有人開放,成為了教育非營利組織,最終得到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大量捐助。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如果沒有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怎么可能會有現在的可汗學院?
- 03 -
若論賺錢,一個是手頭的“金飯碗”,另一個是以全部無償奉獻為開端,但是對人類而言無疑更有意義的教育項目,換了你,到底會選哪個?也許這才應該是社會精英與普通人的區別。
再回到麻辣燙與研究生這個話題上,但凡有社會格局的人都知道,社會底層本來就輸在了教育上,如果藍領真的因此難以出頭,這絕非什么好事。反過來,如果底層勞動者能夠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即便考不上大學賣麻辣燙也能過上自己的幸福小日子,這才令人欣慰。
所以,當一個人從大學走出來,拿到碩士學位后,卻依然在糾結賣麻辣燙掙的比自己還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