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試成績一般的比例是復試筆試占70%,復試面試占30%,當然也有很多的學校和專業是五五分,視具體情況而定。復試一般包括筆試和面試,筆試一般是以試卷的形式來考查考生對于本專業知識的掌握,面試又分為自我介紹、專業面試、英語面試和綜合面試等。
理科院系很強調考生的動手能力,需要考查考生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中的基本實驗能力,一般通過配藥品、設計實驗方案的方式進行。一些院所還會考查考生的文獻綜述能力,一般是讓考生在限定的時間內查閱外文資料,就問題寫出中文綜述,借以考查搜集、查閱文獻的能力。
關于復試方式,一般分為三種:
(1)門診式復試:設置幾個復試小組對考生進行“輪番轟炸”,比如口語考查組、專業考查組、科研考查組等等,每組設2~3個專家,考生從中體會“過五關斬六將”的感覺;
(2)抽簽式復試:考生回答什么題目由抽簽決定,然后就問題與導師展開互動;
(3)小組討論式復試:將幾個考生分為一組討論一個問題,從討論過程中考查考生認識問題的能力。中科院的政策是復試權重為30%~70%,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加。按外語、綜合、筆試、面試分數乘以各自權重,之后相加得到的就是復試總分數。
面試時,如果考生因為焦慮、緊張等原因影響其臨場發揮,導師可能會再提問另外的問題,盡量引導考生發揮出真實水平,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相對提高對考生的要求。考生一定要學會一些實用的克服緊張情緒的方法,合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情緒管理的主人。 一、事先設計面試,預設“最糟糕的情節”
盡管復試考查的是綜合能力,這一點非短期能突飛猛進,但一定范圍里的臨陣磨槍對于復試非常必要。
考生應該抓緊初試后兩個月的這段時間,把學過的東西都連接起來,把初試中忽視的知識空白填補起來,把不確定的知識點回憶起來。這時候還要掌握本學科領域的新聞動態,了解研究方向的最新進展。可以上網查閱導師及面試評委的最新課題、文獻等方面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及時了解復試范圍,通過查詢報考單位往年以及3月份以后發布的復試信息做出自己的計劃。查詢的渠道很多,可以電話詢問、登陸網站。此外,往屆學生的信息也有參考性,因為一般院校的復試情況有很大的連貫性。總之,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查看書目,綜合考試的知識點,并進行實驗準備。
對所考課程的準備,強調抓住一本書的最重要部分,即當自己在看完書合上之后馬上能想到的點,對于這些部分就要多花些時間,最好能梳理出一本書的主要定理和主要觀點,形成自己的體系。記住,這不是初試,不用面面俱到,不必像準備初試一樣深入具體。
以上是就知識功底而言的,除此之外,考生還可以設計一下自己的面試。也就是說,考生可以對面試過程進行一種情景的假定,來幫助自己平復因為陌生而可能出現的差錯。把面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狀況、應對方法、如何展開都演練一遍,防止出現尷尬的局面。引導也可以設計,這樣面試中一旦出現情況不至于亂了分寸。對評委老師的性格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把這方面的突出因素加進到“彩排”中,進行“最戲劇性的演練”,預設最糟糕的情節,這樣的準備一定可以揚長避短。
二、理工科考生注意提高動手能力
大學期間做過畢業設計也很重要,可以考查考生的動手能力。實驗方面主要關心考生都做過哪些實驗,是獨立完成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設計過程中使用的儀器設備,實驗中用到的原理和對結果的判斷。比如做一個細胞實驗,就會問考生如何選擇藥品、如何進行分組、如何對照考慮、對結果做出怎樣的分析判斷、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考生對于理論與實驗的結合情況很重要,一些院校可能片面注重考研率,忽視了對考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我們要極力避免這種高分低能的情況,所以要提高技能培訓、實驗在復試考查中的角色。
在復試前的一兩個月里,要著重彌補自己的不足,加強對不懂知識和實驗技能地了解。如果考生少有畢業設計或實驗方面的鍛煉,可以主動聯系研究所去做,做到早接觸、早了解、早應對。
三、文科生跨考管理類專業注意彌補自己的弱項
如果是文科生報考管理專業應提高數理分析能力,復試前,考生在知識儲備方面應做好充分準備。由于管理類專業近年來報考的考生很多是來自其他專業,原專業是理工科的考生應該在管理專業知識上多下功夫,而原專業是文科專業的考學應該在數理分析上多花時間。其實,管理方面的專業非常歡迎理工科類考生報考。因為理工科學生的假設、建模、論證能力和數學、物理的基礎,對于研究生階段做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寫論文和做課題的時候也會用到很多定量分析,所以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考生會有比較大的潛力。文科生雖然在應試和寫作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復合型知識結構和定量分析能力的缺乏會影響他們更長遠的發展,所以文科生如果要報考管理類專業應該注意數理分析能力的培養。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