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國紀念歷史事件的傳統及考研政治的命題規律的分析,建議2018考研考生要著重把握以下周年紀念,希望可以幫到你們。
一、十月革命100周年。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第一,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人的一個啟示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以新的平等姿態對待中國,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廣泛發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
二、南昌起義90周年。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共產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南昌起義的意義,即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
三、八七會議90周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八七會議的內容及意義:第一,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第二,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第三,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意義: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轉折。
四、盧溝橋事變80周年。1937年7月7日爆發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以下三點:一是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由此開始,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國性抗戰的新時期。二是明確階段劃分,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三是影響,促進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五、洛川會議80周年。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使已經發動的抗戰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以下兩個考點:一是會議通過的《關于目前的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正式確定了全面抗戰路線。二是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是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體現。
六、平型關大捷、忻口會戰80周年。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晉東北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殲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11月,八路軍又參加了忻口會戰。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其影響,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精神和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兩黨軍隊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戰役。
七、《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70周年。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其內容: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八、黨的十三大召開30周年。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十三大的貢獻: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第三,大會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
九、香港回歸2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把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及意義:具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內容①一個中國,這是基礎;②兩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⑤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意義主要有三點:一是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二是有利于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所需的和平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三是為解決國際爭端和世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