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畢業生從明年開始將突破800萬人,而且在800萬人以上的高位上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在就業市場上,每年還有500萬左右的中等職業類學校畢業生,還有一部分初中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以及“海歸”回來的留學生,就業壓力總體較大。
為此,有人稱,“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30萬。官方數據顯示,從2001年開始,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一路上升。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僅有114萬,到2016年的15年間,畢業生人數增長了651萬。而伴隨著研究生的擴招,從2018年起,我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進入800萬時代。
年年都說難 就業率卻始終超九成
有意思的是,年年喊“最難就業季”,年年稱“大學生就業難”,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始終維持在90%以上的水平。當畢業生總數突破峰值,眼下正在找工作的2018屆畢業生心態如何?從中,是否能看出201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態勢?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2018屆博士畢業生小柏同學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錄取,這份編號0000001的上海高校首份錄用協議標志著2018屆滬上高校學生畢業求職季的開幕。
此后,本報記者在上海走訪了多場大學生招聘會,發現近年來滬上高校就業市場出現了三大變化,值得關注。
變化一
研究生畢業生人數大增
11月24日,復旦大學在北區體育館舉行2018屆畢業生大型綜合招聘會。本次招聘會為2017年度學校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校園招聘會,共有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276家用人單位參會,提供職位近10000個,較去年大幅增長。“就業市場回暖了”——參與招聘會的同學們紛紛感嘆。更讓學生們興奮的是,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查,新經濟、新產業的用人需求大增。除了傳統的金融、外貿之外,如今,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產業更吸引學生的眼球。
記者在現場采訪發現,前來應聘的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占了絕大多數。復旦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主任陳堅介紹,在復旦,每年30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中,僅800多人直接進入就業市場,多數選擇了出國或繼續深造;而每年3000多名研究生畢業生中,則有2000多人找工作。本科生直接就業率不足三成,這種現象在原985、211高校中十分普遍。
復旦數學系一名女碩士告訴記者,“研究生找工作一是希望專業對口,二是要求月薪達七八千元。有了就業的高度就有了就業的難度。”
再看看招聘單位,除了傳統的教育機構及央企、國企,其實對學歷沒有過高的要求。而且,許多用人單位還特別看重大學生的第一學歷即本科學歷,也就是說,當學生手持復旦、上海交大研究生學歷的畢業證時,負責招聘的HR們則特別留意學生的本科出處。
利時集團是家總資產逾百億的民營企業,涉及商貿、房地產等多個領域,推出了“節日關懷”“公寓式住宿”等多項優惠條件。記者注意到,這家招聘單位注明“招收2018屆本科生”。公司招聘負責人坦言,“相比研究生,一線企業更需要高素質的本科生。畢竟,大學生到達企業后都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本科生更具年齡優勢。”
比重過高的研究生求職大軍,帶來過高的求職要求,卻未必為企業接受,形成了大學生就業市場新的結構性矛盾。
變化二
外地企業來滬強勢招人
無論是復旦的名校招聘會,還是上海理工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普通本科院校招聘會,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外地用人單位招人力度達到空前地步。
復旦的招聘會上,有近三分之一的用人單位來自華東其他地區及西藏、甘肅、陜西、貴州等西部地區。從行業分布看,包括信息通信及互聯網科技、現代專業服務業、教育科研、金融投資、醫療衛生、文化傳媒及廣告出版等。至于條件,包括提供住房、包辦戶籍、給予安家費等等。有些三四線城市,比如四川達州,直接給予滬上名校畢業生掛職“副處級”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國內不少中心城市均推出吸引大學畢業生的舉措,它們沒有把龐大的高校就業大軍當作包袱,而是當成了“香餑餑”。武漢市出臺三大核心舉措,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確保5年留下100萬大學生。武漢率先在全國放開無門檻落戶,大學生憑畢業證即可登記落戶。沈陽給予大學生購房全額補貼政策;長沙亦將實施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成都成華區對本科生購房給予最高補貼20萬。
時下,武漢等二線城市的人才策略,直逼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這些城市所看重的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強、消費潛力大,是城市的希望和未來。留住更多的大學生,意味著優化人口結構,再贏人口紅利。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外地企業、外地事業單位正涌向滬上高校的招聘會。
顯然,走出去海闊天空、發展潛力巨大。然而,記者在招聘會上所見,上海企業與外地企業仍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上海本地企業的柜臺前人頭攢動、畢業生排起長隊,而外地企業柜臺前,則門可羅雀,少有人問津。鹽城市廣播電視集團今年前來復旦招聘會設攤,發布了一系列優惠條件,卻沒有收到一份學生投遞的簡歷。
招聘會上,記者問幾位求職學生“是否知道外地的優惠政策,想過去外地發展嗎?”幾名學生的回答都是“不考慮去外地”。外地企事業單位求賢若渴,但高校學生寧愿選擇人才扎堆的一線城市,這是高校就業市場的另一個結構性問題,至今未解。
變化三
高校畢業生收入明顯提高
五千、六千元,甚至接近萬元,招聘會上,用人單位現在給予大學畢業生起薪標準大幅提高。在復旦招聘會上,一家名為“江南環保”的企業推出了“本科12萬,解決戶口、檔案”的醒目招牌,這家企業的地點則在南京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某研發企業開出的價碼是:應屆碩士生,10萬—14萬/年+5萬安家費;應屆博士研究生,不少于15萬元/年+15萬安家費。在二工大的招聘會上,一家設計生產“紀念獎杯”的民營企業負責人透露,只要本科生愿意來,起薪不會低于每月6000元。
不僅是起薪點上揚,大學生畢業后的月收入亦快速增長。有調查顯示,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月收入逐年增長,五年間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增長了43.59%,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增幅更達59.15%。收入增長,表明大學生就業市場其實是誘人的,用人單位也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儲備。可是,招聘會上,記者聽到最多的是招聘人員的感嘆,要招收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不容易。
產業結構調整的后面帶來的是職業、職位、崗位的變化,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后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錯位,使許多用人單位感覺招來的學生幾乎什么都不會,必須重頭開始培訓。
另一方面,隨著收入的提升,畢業生間攀比現象普遍。于是,90后畢業生成為跳槽比率最高的群體。
大學生看中企業的薪水,而企業卻需要大學生的才能。這又是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一對結構性矛盾。
有了以上三個變化、三個矛盾,該如何看待201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態勢?專家指出,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中國有能力化解持續增長的大學生就業壓力。人社部的數據顯示,進入“十三五”之后,GDP每增長一個點,大約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是180萬人左右。我國這幾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三產業占比有了明顯的提升,這樣對就業的拉動能力顯著增強。因為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要高于第二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
可以預見,明年絕大部分高校畢業生仍能找到工作,收入亦不低。高校就業市場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破解這些矛盾的關鍵仍在于讓大學生轉變觀念。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