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李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不忘初心、擔當使命、繼續前進的政治宣言,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凝聚了中國共產黨的新使命,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努力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人民美好生活謀利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一、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培育和爭奪一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是迅速提升國家人力資源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研究生教育是人力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結合點,辦好研究生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我們要針對研究生身心成熟度相對較高、結合科學研究學習、具有學生和初級科研工作者雙重身份、導師主導作用明顯、個性化培養要求較強等特點,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優秀導師隊伍;堅持立德樹人,把研究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鍛煉中增長本領,在奉獻祖國中成長成才,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在夯實研究生培養能力、新增學位授予權方面,以質量效益為先,結合國家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采取措施,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受到更高更好教育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二、扎實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帶動整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務黨和國家戰略全局能力顯著增強,教育公平取得重大突破,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教育體制改革加速穿越“深水區”,教育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提高。我們今天的高等教育,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已進入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超過40%,成為教育大國,整體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培養了千百萬高層次人才,國家三大獎和社科獎占全國的70%以上,服務國家的能力不斷增強,幾十所大學和數百個學科點已躋身世界水平,具備了參與高水平國際競爭的實力或潛力。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環境和要求的改變,比照世界先進水平,對照黨中央的要求、國家發展的需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我們更需繼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站在歷史和時代經緯的交匯點,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到了應該建設、必須建設、能夠建設的時候,這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必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要把握住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核心要義,在“雙一流”建設中,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堅持正確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國家、堅持改革創新,面向世界、勇于進取,樹立自信、保持特色,廣育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各類人才,深度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為國家發展、人民幸福、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通過“雙一流”建設,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使之成為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帶動整個高等教育發展,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