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科建設情況綜述 學科建設與國家發展同步共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科建設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指導,各學科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水平大幅提升,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譜寫了我國學科建設新篇章,形成了學科建設的“中國效應”。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學位中心)立足第四輪學科評估關鍵指標,對比上一輪學科評估相關數據,分析了五年來我國學科建設總體情況。
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撐
實現中國夢,基礎在教育,關鍵在人才。高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邁上新臺階。評估結果表明,我國高層次人才供給能力增強,研究生培養質量得到社會高度認可,研究生服務基層能力提升。
2016年,全國有研究生培養單位793個、學科11328個。在學研究生人數198.11萬,授予博士、碩士學位人數56.39萬,分別比2012年增長15%和16%。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國,高層次自主培養能力大大增強,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第四輪學科評估首次對用人單位開展大規模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整體滿意度高達98%。我國培養的一大批研究生已經成長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中國天眼”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殲-20第四代戰斗機總設計師、“天河一號”研發科學家、全球首位深海下潛女潛航員、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服務基層方面,研究生積極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計劃”“振興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他們活躍在中西部地區教育、醫療等領域,涌現出大山里的最美教師、高原上的好村官、邊疆地區救死扶傷的好醫生等一大批先進模范,得到了當地廣大干部群眾的廣泛稱贊。
科研自主創新助推“中國創造”
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賽場。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我國學科建設積極探索,在學科綜合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學科特色建設與協同融合能力和國際學術影響力方面,取得突出進展。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學科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數據顯示,各參評學科獲得國家級競爭性科研經費5097億元,其中自然科學4771億元、人文社會科學達到326億元。高校是各類科研項目的主要承擔單位,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例,高校占80%以上,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總數的60%以上。
面向國家需求和科技前沿,學科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光學成像、量子隱形傳態、干細胞、智能控制、高強度氮化硼、半浮柵晶體管、超級計算機等領域,學科建設取得了一批領跑世界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其中,物理學學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其應用成果“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實現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完成了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走在世界長距離、超安全量子通信的最前沿。
特色建設與協同融合能力不斷提升,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化。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創新的源泉,往往催生出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和新興學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學科建設各項機制保障措施,切實鼓勵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生協同培養和科學技術協同攻關,大力推進學科開放和交叉融合機制,促進新興學科形成,培育特色學科,構建交叉學科體系。數理與信息安全、化學生物學、藥物科學、能源科學等一批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新興和交叉學科已初步形成。
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學科國際學術影響力顯著增強。從論文數量上來看,僅2016年,我國高校科技論文數量占全球的八分之一,部分學科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從發表論文數量的排名來看,截至2015年,在22個學科領域中,我國有17個領域分別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別是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近五年來,在基于論文及其被引次數的國際學科評估中,進入世界前1%的學科從473個增加到74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的高校從133所增加到187所。
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參評各學科專任教師隊伍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更加合理;師德師風建設獲得學生普遍認可;教學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不斷提高。
此次參評學科專任教師總數共51萬人,相比上輪學科評估增長30%。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日漸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經歷的教師占比29%。擁有正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人數為15萬,其中年齡在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9萬人,占正高級專任教師總數的61%,具有強勁的后發優勢。
對在校研究生導師指導情況滿意度的調查顯示,在校研究生對指導教師“潛心教學和科研、認真教書育人”的結果普遍持肯定態度,全國參評高校學生對導師培養的滿意度接近93%。師德師風建設正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和造就了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豐富學識的優秀教師隊伍,并涌現出黃大年、黃克智等一批優秀教師典范。
參評各學科獲批的國家級規劃教材有8000多種,共發行相關教材近4億冊,不斷推動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按照“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教師評價基本要求,鼓勵教師自主治學,突出教育教學業績,教師隊伍建設已形成教學相長、教研融合的教科研生態。
產學研融合已形成社會反哺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高校發揮學科優勢,深入研究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問題,服務社會需求和國家重大戰略,踐行“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發展使命,不斷積累中國學科建設經驗,解決中國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服務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參評各學科在主動服務社會需求與國家戰略發展,不斷積累學科建設經驗;同時,參評各學科獲得社會企事業單位重大科研項目研發經費較第三輪評估增長71%,社會“反哺”高等教育的機制已經建立。我國學科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近五年,能源環境、生命科學等一批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取得突破,科技應用轉化速度不斷加快。例如,圍繞做大做強中成藥品種的社會需求,中醫學學科在國內率先提出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策略,有力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換代。針對大氣環境治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發出高效過濾PM2.5新型材料,實現重度霧霾天氣下PM2.5的過濾效率超過96%。
在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構筑、超長沉管隧道抗震、拱北隧道開挖、大跨度通航孔橋抗風等方面,土木工程學科的研究成果發揮了關鍵作用,有力支撐了港珠澳大橋建設。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完成了高速列車動力學參數設計和整車動力學性能驗證與優化,創造了600KM/H高速列車整車滾動振動試驗的世界紀錄……參評各學科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助力我國高鐵、公路、橋梁、港口、電網、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展現了中國制造的世界速度。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