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結果,涵蓋95個一級學科,涉及513所教研單位參評的7449個學科。前三輪的“排名制”變為“等第制”,各校各科經評估后獲得A+、A、A-、B+、B、B-、C+、C、C-等不同等第,其中前2%(或前2名)為A+。與4年前的上一輪評估相比,滬上高校從只有7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到擁有超過20個A+學科,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等第亮眼。復旦大學的哲學、上海交大的機械工程、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華東師大的教育學等,共有十多個學科獲評A+;同時,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等院校的多個優勢學科也獲A+。
近5年來,在國際學科評估中,我國進入世界前1%的學科從473個增加到745個,相關學科進入世界前1%的高校從133所增加到187所。師資方面,此次參評學科的專任教師達51萬人,相比上輪學科評估增長30%;同時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日漸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經歷的教師占29%;此外,擁有正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人數為15萬,其中年齡在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9萬人,占正高級專任教師的61%。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國,全國在學研究生人數198.11萬,博士、碩士學位授予人數56.39萬,分別比2012年增長15%和16%。
據了解,此輪評估保持“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基本不變,共設置人文、社科、理工、農學、醫學、管理、藝術、建筑、體育等9套適用性各不同的指標體系框架。值得注意的是,評估摒棄了僅“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俗稱“數帽子”的片面做法。比如“長江學者”等頭銜,不會自動換算成分值,而由專家綜合考慮教師水平、隊伍結構、國際影響程度等進行評價。在統計成果所屬單位時也做了專門設計:成果按“產權單位”認定,不隨人移,有助于抑制“搶帽子”等人才無序流動現象。
上海市教委主任蘇明表示,通過對上一輪學科評估的情況分析,上海高校顯現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學科高峰不夠凸顯,學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校際差異比較大,支撐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不夠有力等。而從這一輪評估結果中,可以看到幾年來上海高校學科建設取得了新進步。上海將以這份“診斷報告”為重要參考,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務。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