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就業再考研好,還是先考研再就業好呢?你是怎么想的?
相信這是目前很多童鞋在考慮是否要考研,而糾結的事情了。不過,看了下文,能量姐相信你會有收獲的~
1、工科類的專業
很多工科類的專業都是一些實踐背景相對較強的專業,所以同學們要結合社會用人實際和本專業的學科特點認真作出判斷,不要盲目地作出考研的選擇。
工科是培養的是技術和工藝水平的操作性,它是理科與工程技術之間的橋梁,也是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工農業生產的紐帶。
工科的專業名稱往往不帶“學”字,而是多以“技術”、“工程”以及“科學”為后綴或直接以技術名稱命名。像計算機技術、通信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材料科學、機械、自動化、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等等。
所以跨考教育建議學習工科類的同學,一定要將自己和社會現實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為自己確立一個實在的發展點,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2、教育類的專業
教育類專業是以培養教師為主,尤其是培養中小學教師,所以在決定是否考研的時候,教育類的同學們要考慮清楚。
畢竟,教師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不僅需要有專業的基礎知識,還要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獲取一線的教學經驗,而經驗是非常寶貴和重要的。
但實際上,在很多中小學中,教師的教學水平都很高,但理論研究水平卻不高。
在高校里,反而教授、研究生的教育理論水平都很高,但距離實際的教學卻十分遙遠。于是形成了從事教學的人不搞教學科研,而那些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人卻又往往不搞教學的局面,致使在教育領域教學與科研嚴重脫節。
所以,讀教育學類專業的同學,跨考教育建議大家可以考慮在畢業后自己到底要從事什么行業,不要立即考研,有的時候工作經驗也很重要。
3、語言文學類的專業
語言文學類中某些側重實踐性的專業,比如新聞學專業、外語類等專業,是需要到實踐中去學習還有鍛煉的,畢竟理論和實踐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所以,像新聞學這類的專業,可以先到社會中鍛煉幾年,再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決定自己是否要考研,將實踐和理論結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這些案例可以作為參考:
小蓮同學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后沒有立即選擇考研,而是選擇了到新聞單位就業,通過孜孜不倦地工作,幾年下來不僅工作出色,而且在多家報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有影響的文章就有七八篇。
正在她工作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刻,通過科學備考如愿考入了某著名大學的新聞學研究生,良好的知識積累,加上豐富的新聞工作背景,使她很快出類拔萃,最后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當即就被一家大報社“搶”走。
再如小呂同學,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畢業后她并沒有選擇讀研,而是看準了目前國內阿拉伯語人才短缺的現實,應聘國家水電公司去了利比亞。
她準備工作一兩年,一來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二來也能積攢下來一筆可觀的收入,再返回高校讀研,之后準備在高校從事教學與科研。
4、財經類的專業
這類專業是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社會需求導向也如此,所以先工作也是值得考慮的。
例如會計學類及相關分支專業,雖然社會對這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但是對于學習這類專業的同學來說,社會上各種用人單位對財務人員的需求人數,遠遠大于從事教學科研的人才人數。
眾多財經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他們本身的能力和素質,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差別很大,畢業后如果立即選擇考研,就會與實際需要有脫節。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一般都會要求財經類專業應聘者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所以這類專業的同學不適合畢業后立即選擇考研,而是最好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再考研,會有更好的發展。
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否適合考研,同學們可以上網瀏覽自己所學專業的用人信息,或者直接去人才市場,看看從事專業相關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樣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做出客觀、最優的決定。
5、已經飽和、過剩學科的專業
目前我國99%的高校都開設有法學等專業,如果選擇了這類專業方向考研,那就是一條“不歸路”了。
法學等專業開設院校多,門檻高、關口多、競爭非常激烈,而就法學專業來說,如果選擇成為律師,那么就必須要取得律師資格證,然而這個證書比考研難考多了。
能量姐想說,同學們一定要多關注考研動態,了解自己專業學長學姐的畢業去向,最后盡快確定自己的方向,選擇權就在你的手中,一定要好好考慮!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