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70%到80%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經管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也想去金融公司。”談及學生的專業、就業選擇問題,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不止一次這樣說。
學數學的去搞金融,學計算機的去搞金融,學新聞的還是去搞金融……金融到底有多吃香?畢業生平均薪酬怎么樣?畢業生期望與落實率又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梳理了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4所部屬財經政法類高校近日公開發布的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就業高度集中于東部地區
2016年,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生總計約1.56萬人。其中,直接從事金融行業,在銀行、保險、證券、會計師事務所、咨詢業就業的人數為5375人,占比約34%。上海財經大學從事金融行業的畢業生比例最高,3843人中有71.36%進入了金融及相關行業。
中國政法大學2016屆共有3833名畢業生,就業領域集中在黨政機關、律師事務所和基層法檢系統。其中,本科畢業生就業排名前三的行業依次是: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軍隊(含國防生)。
在就業地區分布上,4所高校共有9696人在東部就業,占比近50%。其中,上海財經大學82.4%的畢業生留在了上海,中央財經大學57.14%的畢業生留在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約46%的畢業生留在了東部。
中南地區是中部高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生的主要流向地,63%的畢業生在此區域就業,其中湖北省占比約35%。
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基層選調政策的實施,選擇到西部建功立業的畢業生比例逐年提升,4校2016屆畢業生中有1200余人選擇扎根西部。此外,記者在梳理過程中也發現,畢業生流向出現中部洼地現象,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其他3所高校僅有274名畢業生赴中部地區就業。
中國政法大學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解廷民認為,畢業生流向在個別地區有差異,但從整體上來看仍較為均衡。“南京、武漢等不少二三線城市出臺了面向大學生的人才引進辦法。過去先找到單位才能落戶,現在先落戶再找工作,對地方和大學生來說都是利好。”
互聯網和房地產業成新寵
財經類高校畢業生更希望去哪些單位工作?他們的平均起薪怎么樣?就業趨勢有什么新變化?
記者梳理后發現,對于財經類高校畢業生來說,金融業是最理想的就業行業,但達成率稍低。中央財經大學2016年落實工作單位的畢業生中,87.98%期望在金融業就業,其中期望在銀行業工作的畢業生比例最高,為66.26%。從達成情況來看,50.69%的畢業生達成了金融業工作的期望,而具體到金融業中的細分行業,達成率約為三成。
在平均起薪方面,不同學校和地域之間差異較大。其中,上海財經大學本科畢業生平均起薪為7121元,全校平均起薪為7733元;中央財經大學本科畢業生平均起薪為5914元,全校為7161元,八成以上行業的畢業生實際起薪超6000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本科畢業生中,41%薪酬在4000元以下,薪酬超過5000元的學生占32.9%,主要集中在工程學院、哲學院和會計學院。
隨著銀行業改革,中小銀行成財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發力點,互聯網和房地產企業也逐漸受到追捧。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對2016年來校招聘的360余家企業進行了調查,數量最多的是金融類企業,共106家,占比為29.44%,其次為建筑房地產、制造業、互聯網企業。
降低成本、電子化發展、銀行員工向非銀行金融業務流動等因素造成了銀行業裁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發現,2016屆畢業生在銀行就業的人數較上一年有一定程度下降,同時就業結構發生變化:國有銀行就業人數持續下降,股份制銀行就業人數上升,城市商業銀行就業異軍突起。
機關事業單位也曾是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選擇。但隨著公務員招考難度增加,近3年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將目光轉向企業。從近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國有企業、政府機構、科研或其他事業單位的就業比例呈下降趨勢,民營企業、個體就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與“互聯網+”、建筑和房地產相關的企業受到更多關注。2016屆畢業生中,選擇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占比為7%,選擇建筑和房地產業的為5%。2016年,僅中國建筑一家企業就招收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40名畢業生,超過了銀行業中招聘人數最多的招商銀行,同時超過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接收的畢業生總和。
3
“慢就業”現象凸顯多元就業觀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開展,高校已成為大學生創業的主戰場。據統計,4所高校2016屆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共有51人。中國政法大學的17名創業畢業生中,選擇實體創業的有11人,選擇網絡創業的為4人,工作室創業為2人。從行業分布來看,畢業生自主創業主要集中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
上海財經大學于2016年對校友職業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自主創業校友的職業滿意度最高,在晉升機會、福利薪酬、職業認同感、職業社會地位、單位發展前景、符合職業興趣、發揮能力特長、培訓、進修機會9個指標上全面高于政府部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除自主創業外,還有一部分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慢就業”現象凸顯。
近年來,因為考研未能考取心儀學;蛏暾垏飧咝2粔蚶硐耄厴I后暫不就業、繼續考研或申請國外高校的人數逐年上升,這一現象在“211”高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中國政法大學162名2016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中,18人有出國意向,其中本科生13人、碩士生5人;18人擬繼續升學,其中本科生14人、碩士生2人、博士生2人;76人已落實工作但未辦理就業派遣手續,其中本科生37人、碩士生38人、博士生1人;48人有就業意向但尚未落實工作,其中本科生24人、碩士生24人;另有2人暫不就業。
上海財經大學2016屆畢業生中,10人待就業、133人選擇暫不就業。其中,75人選擇繼續考研、考博,41人選擇繼續申請國外更好的大學。統計數據顯示,該校2015屆畢業生中也有9人待就業、79人暫不就業,學;卦L后發現,這部分學生中的大多數已在2016年升學或就業。
“現在確實有畢業后不急于就業的情況。如果畢業當年沒有更好的機會,休息一段時間繼續復習、備考也未嘗不可。”解廷民說,“慢就業”不等于不就業,從學校方面掌握的數據來看,畢業后2至3年,所有學生基本都落實了工作。
此外,解廷民表示,也有一些學生不急于求職求學,而是換一種心情,去旅行看世界,或放下腳步暫做調整,給自己騰出空間和時間,積蓄能量去把握更好的機會與前程。“90后的就業理念比我們想象的更趨于成熟和理性。此外,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自由度更大,可以更好地支持自己追逐夢想。”解廷民說。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