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下午舉行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若干意見》發布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為科學家營造潛心研究的環境是世界性的問題。基礎研究的特點和規律決定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必須心無旁鶩,做長期穩定的研究。
“我國科學論文數多年排在世界第二,引用數首次排到第二。根據愛思唯爾SCOPUS的數據庫,2016年中國論文全世界排第一。”葉玉江介紹,“特別是2018年1月,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體細胞成功創建克隆獼猴,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葉玉江說,我國的基礎研究已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但從整個科技創新的鏈條來講,基礎研究依然是短板。主要表現在:一是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二是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比較匱乏;三是投入總體不足且投入結構非常不合理;四是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在回答記者關于“中國缺少長期能夠心無旁鶩、潛心研究的科研人員”的提問時,葉玉江表示,《意見》從三個方面對營造寬松的環境進行了規劃設計:一是加強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完善對高校、科研機構、科學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發揮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基地的作用;二是進一步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完善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項目組織申報、評審與決策機制,遴選基礎研究項目時更加注重對研究方向、人才團隊及其創新能力的考察,簡化項目任務書和預算書,落實法人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經費使用自主權,使科研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開展科研研究,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三是建立完善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開展基礎研究差異化評價試點,針對不同的高校、科研機構實行分類評價,制定相應的標準和程序,完善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還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礎研究,擴大高校與科研院所學術自主權和個人科研選題的選擇權,健全完善科技獎勵等激勵機制,提升科研人員的榮譽感。還要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