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馬原之哲學核心考點4
3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四)★★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
①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優點,還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
②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同客觀聯結起來并加以對照,從而檢驗主觀是否同客觀相符合。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即確定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①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
②實踐也一定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③凡經過實踐檢驗過的都包含絕對真理的因素。
(3)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即不確定性是指:
①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
②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
32,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價值評價以及尺度(價值的特點)(四)
(1)價值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用關系。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價值是在二者的關系中生成的。
(2)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兩方面)
①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
(3)價值的主體性表現在:★★
①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是否具有價值及何種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
②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
③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主體在實踐中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造性關系。
(4)價值評價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律進行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應當符合兩項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兩項要求)
33,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四)★
①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客觀尺度;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主體尺度。
②凡是真理必有價值,凡有價值的東西應不與真理相悖。相互貫通,互為前提,相互引導,實踐是共同標準。
③真理強調的是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的一致,價值則強調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特點人的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滿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這類事物所體現的價值,與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過正確反映對象并能動地改造對象以滿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34,認識論與思想路線(四)★★
①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②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5,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07年新加)(五)
①歷史觀是人們認識社會歷史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時所采取的根本觀點。
②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各種條件的總和生產方式、地理、人口
③社會意識是屬于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精神生活過程。
36,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五) ★★★
(1)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
(2)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①地理環境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對社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
②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其開發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時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
③生態系統平衡時,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生態平衡受破壞時,會造成各種危害,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當代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 展的重要條件。(05已考,依然非常重要,結合和諧社會理解)★★
(3)人口因素是指從事生產和自我生產的人們的總和。
①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
②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和人口生產是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
③發揮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須對人口進行調節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質量。
④人口與物質生產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但人口生產本身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4)自然資源和人口只有通過生產方式才能轉化為社會的要素。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首要條件,是歷史的發源地,生產方式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①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社會這一特殊機體的物質擔當者;
②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
③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社會歷史,歸根到底是物質生產的歷史,是生產方式更替的歷史。
(5)人類社會是由自然而來又對自然進行著能動改造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37,社會的實踐本質(五)
①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②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38,▲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08年新增加,重點關注)(五)
(1)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構成的整體。
(2)社會有機體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①社會有機體形成于人的實踐和交往的活動之中;
②社會有機體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
③社會有機體再生和更新的內在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
(3)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的方式,其內容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在人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人類三大實踐活動的對象化形成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和文化結構,三者的有機統一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39,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力(屬人性、客觀性、社會性、歷史性、層次性)(五)
(1)社會經濟結構: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反映生產關系和經濟關系,表現為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又稱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對應。
(2)經濟結構的功能:①以一定的形式把生產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變成現實生產力;②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的基礎。
(3)生產力:標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范疇,它表示人和自然的關系。
①生產力構成要素分為兩大類:實體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學技術、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
②現實生產力是呈現多層次的動態系統,包括先進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產力。
③先進生產力:集中體現科技水平的社會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40,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五)
①生產關系: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物質關系。
②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人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構成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生產關系性質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