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這段話被參會嘉賓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轉發3.5萬次。
錢理群是為了應和劉道玉的觀點“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北大清華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學的前途又在哪里?
參加本次會議的嘉賓大多是教育界有影響的專家和學者:上海師范大學前校長楊德廣、北京師范大學前副校長顧明遠、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等。他們不僅討論當下高等教育的問題所在,更是努力為改變現狀開出藥方描繪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學。
世界高等教育正處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機威脅著今天的大學
“當前,不僅僅是中國,整個世界大學正處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學的危機,既有思想危機,也有結構性和質量上的危機。”劉道玉說,高等教育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無論是西方或是東方,正在或已經陷入危機之中。
第一重危機,人類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生存危機的挑戰,而各國的大學對此基本上是束手無策或者熟視無睹,既不能從理論上又不能從實踐上提出任何化解這些危機的根本性的對策。
第二重危機,面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終身學習和“非學校化社會”已經或隱或現地展現出來。大學究竟是什么?教師的作用是什么?大學生又將怎樣學習?這些都有待人們去探討,用比爾·蓋茨的話說“也許將來大學會變革得面目全非”,當下的高校還沒有拿出對策。
第三重危機,功利主義的專業化教育,導致學生素質嚴重下降,學術視野短淺,尤其在國內高校,不僅出現不了大師,甚至還難于承擔從事綜合性大科學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機,學風浮躁,急功近利,金錢主義盛行,雖然技術成果日新月異,但重大基礎性研究卻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機,在追求“一流大學”的“一片喧嘩”聲驅使下,追求豪華成風,大樓賓館林立,教育成本劇增,債臺高筑,納稅人不堪重負。
劉道玉呼吁:大學財務危機已是全球性問題,大學必須從精神到物質的追求上返璞歸真!
十名現象說明學有余力非常重要
陳省身點撥少年班學生別考滿分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上學時成績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則一直保持班級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當上教授時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時哥哥當上正教授。
杭州天長小學教師周武將這一現象稱為“第十名現象”: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后)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
在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己任的劉道玉看來,知識能力的過度開發會抑制人的能力和發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學生太多的精力,狀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華幾乎招去了所有的狀元,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怎么樣?如果繼續爭狀元,過去讓我欽佩的北大清華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非常贊同劉道玉的觀點。
他說,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為中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
朱清時解釋,原生態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爭這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實用主義擊潰一些大學最后底線
社會上腐敗現象都可在大學找到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學生世俗化很厲害,過去杜甫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現在一些學生在校園里泉水就已經濁了。
朱清時也是這個觀點,貪腐之風進入校園,高校道德高地已經失守,社會上很多腐敗現象都可以在大學里找到。高校對學生應該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道德的全面培養,而文憑泡沫讓高教背離了教育的本意。不僅忽視了學生的成人成才教育,連專業課都是一個“混”字!
他用一名留學生的經歷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一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讀大二的中國留學生是世界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獎獲得者,高中畢業被保送北大。他覺得大學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過:一個學期選10門,甚至更多的課都沒問題,只要考試通過就可以了。
到了MIT,雖然只選了5門課,但他感到異常的繁忙:每門課老師都要求大量的閱讀,有的課還必須做大量的實驗,稍微掉以輕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圖書館熬夜看書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這名留學生感嘆:“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學啊!”
與會者認為,一些中國高校在飛速壯大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丟掉了它的老師蘇聯高校和美國高校的治學精神。
錢理群欣喜地告訴大家,在基層中小學教師中,出現了一批教育理想主義者,他們用靜悄悄的方式開啟教育改革。他們值得大學教師學習。
教育需要烏托邦
不能再讓銅臭腐蝕大學精神
劉道玉,32歲在講師的位置上當了副教務長,39歲任武大黨委副書記,43歲當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48歲任武大校長,54歲被免職,后來創辦民辦小學的教育實驗也失敗了,卻不改初衷。他認為,大學必須返璞歸真。要徹底摒棄豪華辦學的做派,使大學回歸到中世紀的模式,因為那時大學“沒有任何我們認為是顯而易見的物質存在的屬性”。
在科學研究中,有些研究項目并不需要經費,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的重大發現不需要一分錢。因此,當代一味的追求豪華、浮躁和銅臭味腐蝕了大學的靈魂,致使大學精神喪失殆盡。
西南聯大的案例屢屢被提及。這所在民族危難之際臨時組合的大學,就是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活樣板:在廟宇或簡易平房上課,教授住土坯農舍,入不敷出,需要典當家產養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間卻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從她培養的學生中涌現出了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7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和172個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烏托邦。”年近八十的劉道玉說,柏拉圖設想的由“哲學王”治理的理想國,終究沒有建立起來;盧梭設想的愛彌爾式的理想公民,也沒有培養出來,但《理想國》和《愛彌爾》卻成了2000多年來人們仍然閱讀的教育經典。盧梭曾經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爾》留存在世,縱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毀,教育園地依然還是馥郁芬芳。”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們會激勵人們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