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科學》雜志新聞版塊以《微生物測序的新征程》(New effort to sequence microbes)為題,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一項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數據挖掘及功能解析的全球合作計劃(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 (GCM) 10K Type Strain Sequencing Project),認為該項目將促進對微生物毒性和抗生素耐藥性的理解。
總會有人問,為什么耗費巨大資金、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參與甚至牽頭各類國際化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大科學計劃),似乎投入產出不成比例。事實上,這要看你從什么樣的價值層面衡量,麥克斯韋方程組在19世紀被發現時,誰也無法想象它將成為今天移動互聯生活方式的基石。
國務院3月28日正式發布《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對此,科研人員紛紛表示期待,盡管我們暫時存在牽頭經驗不足、項目篩選機制不成熟等短板,但正如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所言:“有挑戰才會有成長。”
正當其時
大科學計劃的重要性在科學界早已成為共識。《方案》提出,在大科學計劃中我們要更多地從追隨者成為引領者?茖W家們認為,這個目標的明確正當其時。
王赤分析,中國有底氣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先是伴隨著中國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有能力支持更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而現代科學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大科研平臺的建設。如果沒有大型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學發現如引力波等可能很難獲得。
其次我們有人才儲備。“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海外人才的回歸,而每個研究所、高校里的那么多研究生,他們就是中國科研的未來。”王赤更期待著,他們中能夠誕生大師級人物。
“多年來,通過參與具有世界性工程項目,在中科院天文和多家高技術口單位培養了大批青年后備人才。”3月29日記者撥通電話時,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薛隨建正在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討論一項30米口徑望遠鏡國際計劃的下一步部署。“今天上午我還參加了一位博士生答辯。他是長光所‘自帶干糧’參與這項大科學計劃過程中培養的第6名博士生。”
而科學家、科研工作在國際學術舞臺上逐漸被認可,國際交流不斷深厚,更是中國牽頭大科學計劃的基本條件。“尤其我們很多單元科技非常有競爭力,這些單元如果能在一個大的計劃里聯結,會體現出強大的集成優勢,那么來自中國的貢獻就會很突出。”薛隨建指出。
彌補短板才能“種大樹”
多年來中國越來越積極參與、引領大科學計劃,從生命科學到核能利用,從大洋鉆探到全球氣候變化,從高能物理到空間科學、天文學,在這些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需要昂貴且復雜的實驗設備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中國科學家的身影越來越多。
在高能物理領域,大科學計劃已經有了較成熟的管理模式。由中科院院士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設立了執行委員會、合作組單位代表委員會、合作組全體大會等不同層次的組織,經過討論協商來進行關鍵技術的路線選擇和科研任務分配。
然而在王貽芳看來,經驗欠缺,仍是我國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的短板。“我國以往組織的大科學工程數量非常少,到現在國內專用大科學裝置不超過10個。所以如何吸引和管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行是個課題。”
“正在運行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有一些,我國也參與了一部分,但由于沒有強制性約束條件,參加與否甚至退出都較隨意,大多項目都比較虛,也會存在管理困難的情況,包括經費管理、風險控制等問題。”王赤打了個比方,“我們總說‘摸著石頭過河’,可現在我國還沒有真正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是連‘石頭’都沒有。”
薛隨建提出了遴選機制問題:“大科學工程的遴選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可從已有儲備中立項,而若要能夠持續在多領域培育大科學計劃,需要建立遴選、培育機制,像種樹一樣,從播種開始的每個階段都能給予關注和政策支撐,才有可能種出參天大樹。”
在挑戰中成長
經濟領域會出現貿易爭端,中國科技的發展同樣有可能受到阻攔。美國宇航局已經明確要求,受其資助的科學家不允許與中國科學家進行雙邊合作。
要下好牽頭大科學計劃的這盤棋,多位常年關注國際合作的科學家都提出,首先需要的就是各科技管理部門的通力協作,尤其建議明確牽頭主管部門。否則以往“管大科學裝置的部委不管科技合作、管科技合作的部委不管大科學裝置建設”,以及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糾葛等矛盾仍無法調和。
“美國的十年規劃仍然值得借鑒——由不同部委資助,在不同領域成立專屬委員會,從而對該領域作出細致的五年、十年規劃。這一做法澳大利和歐洲許多國家都在復制。”薛隨建提出。
王貽芳指出,要有能力提出并組織其他國家科學家甚至政府感興趣的大科學計劃,必須彌補經驗短板,“一邊參與別人的項目,一邊在自己組織的項目中邊干邊學”。目前,中科院高能所的項目全部要求有國際合作,必須要有他國實質性的設備和經費貢獻。
薛隨建也認為,自己牽頭和參與他國計劃同時進行是個平衡策略:“大科學計劃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有過合作、互信基礎上的,不然彼此關系容易特別虛,很難有真金白銀和人員精力的投入,那就從‘奧運會’又回到了‘全運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