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動內涵發展再上新水平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2018年度省級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和教指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18年3月27日
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兩會精神,傳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內涵發展再上新水平。下面談幾點意見。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效顯著,開始邁入內涵發展新階段
2013年啟動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標志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內涵發展的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全面鋪開,內涵發展成效顯著。
(一)立足內涵發展,確立了一條鮮明主線。這條主線就是 “服務需求、提高質量”。這條主線明確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方向、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已成為事業發展的共識,是近年來改革發展的重要成果。2017年出臺了首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五年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研究生教育發展目標、改革任務和保障措施。
(二)立足服務需求,優化了人才培養結構。一是專業學位培養機制實現突破,比例大幅提升。2017年專業學位碩士招生占比已達56.9%,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得到廣泛認可,基本實現了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地位平等、標準統一”的目標。二是服務地方發展需求。在2017年學位授權審核工作中,堅持服務國家區域布局和行業發展需要,西部地區博士學位點通過復審的比例比全國高出5個百分點,為西部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三是服務高校自身發展需求。近兩年,學位授予單位通過動態調整,共計減少學位授權點365個,進一步優化了學科生態和人才培養結構。
(三)立足提高質量,創新了研究生培養新機制。一是啟動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2017年,組織遴選了14所高校開展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力求在思政教育、招生評價、課程改革、科研育人、國際合作等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實效。將工程類別的40個領域劃分為8個專業學位類別,對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進行調整優化。多個專業學位在案例庫、培養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三是加強了創新創業教育。大力推進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研究生參加科技競賽、科研課題或者依托發明專利的自主創業等科技創新活動已成為普遍現象。
(四)立足立德樹人,強化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強化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進一步強化研究生導師基本素質要求。二是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在本輪學位授權審核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新增學位授權點數最多的學科。支持高校設置黨內法規和黨的建設等二級學科、推動設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方向。三是持續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會同中國科協等單位,持續對全體研究生、新上崗研究生導師、新入職教師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5年來受益者近千萬人次。
(五)立足加強監管,初步構建了一套質量保障體系。一是強化學位授予單位在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學位授予單位內部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是整個保障體系的核心和基礎。二是強化政府質量監管的職能與抓手。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和論文抽檢已經成為教育管理部門質量監督的重要抓手。通過評估撤銷了50個不合格的學位授權點,要求95個學位授權點限期整改。在學位論文抽檢中,共發現問題論文954篇,累計約談85校次,激發了提高質量的內生動力。三是引導支持第三方機構和社會組織積極開展質量評價。組織開展了第四輪學科評估工作,公布了學科水平評估結果,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自愿參評,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軟科教育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初步形成品牌。MBA、工程、法律等教指委也在積極推進本領域認證。第三方的質量評價與政府的“雙一流”建設相互呼應,多元評價局面已初步形成。
(六)立足開放發展,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一是整體實力明顯增強。2017年,我國進入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前500名的內地高校達到98所,是五年前的3倍。高校以占全國9.4%的研究科研人員總量、不到全國8%的研發經費,承擔了60%的基礎研究研發任務,產出2/3以上的重大成果。二是深層次國際合作廣泛開展。若干高校已經走出國門,到海外創辦分校。更多大學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國際大科學計劃,高校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成為常態。與4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吸引了近49萬人來華留學,研究生在學規模達7.6萬人,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三是啟動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征程。2017年,遴選認定了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和465個建設學科點,吹響了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沖鋒號,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
二、深刻認識新時代研究生教育內涵發展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如何認識內涵式發展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要求,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深刻認識新時代內涵發展面臨的新挑戰。一是對需求的把握不夠精準。沒有需求,發展就沒有方向,改革就沒有目標,評價就沒有標準。當前,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持續旺盛。但我們對于人才需求把握得并不準確。最近興起的人工智能致力于人的智力延伸,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場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將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分析和預測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戰。二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迫切。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當前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國家對高層次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地區、校際、學科、層次等結構上,體現在結構與需求不匹配上。不充分主要體現在整體質量還不夠高。
(二)深刻認識教育強國與教育現代化賦予的新使命。黨中央、國務院為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出臺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系列文件,作為近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這意味著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我國教育體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建立,進入到了“全面施工、內部裝修”階段。研究生教育處于國民教育頂端,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是支撐、推動和引領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引擎。這就是研究生教育在新時代的新坐標、新方位。
(三)深刻認識“雙一流”建設對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任務。“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引領性、示范性、標志性工程,對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學的旗幟與標志。從數量上看,我國“雙一流”高校的在校研究生已經接近或超過本校學生的50%,所培養的研究生總量已超過全國培養總數的50%,這兩個50%決定了研究生教育在“雙一流”建設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二是研究生教育在“雙一流”建設中應承擔歷史重任。研究生教育在“雙一流”建設中,應當發揮好高端引領和戰略支撐兩個作用。三是研究生教育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借著“雙一流”建設這股東風,要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補足短板,通過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發展之路。
(四)深刻認識現代大學對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現代大學的核心特征是科教融合。從發達國家經驗看,研究生教育越發達,科教融合越緊密,科研育人機制越完善,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越完善。上個世紀斯坦福大學和硅谷的崛起,應該說標志著現代大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斯坦福探索了一條新路子,把成果和人才轉移到社會,使它產生更大的效應,這是硅谷誕生的原因。這次變革是教育、科技、經濟的三結合,把創新的概念引入到大學里,使現代大學的內涵得到了發展。從長遠來看,未來的大學、未來的研究生教育將可能成為社會創新的中心。所以, “創新型大學”的提法或許更能詮釋現代大學的實質。這是現代大學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和新啟示。
三、深化改革,推動研究生教育內涵發展再上新水平
(一)以理念創新為先導,奮力開拓高端引領新境界。有專家將世界高水平大學分為“技術層次”“制度層次”和“理念層次”三種境界。我國有不少大學尚處在“技術層次”,即能產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成果的原創性不夠,這些大學在全球知識供應鏈中通常處于末端。 “制度層次”的大學則具有較強的全球影響力,培養了一大批全球精英人才,其現代大學制度往往成為其他大學模仿的對象。“理念層次”的大學主要贏在先進的理念,贏在理念先導下的機制創新和引領。因此,我國高校想從本輪改革中脫穎而出,就要轉變理念、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才能實現從“技術層次”向“制度層次”甚至“理念層次”的躍升。
(二)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不斷推動研究生教育體制機制創新。一要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2017年底,我國千人注冊研究生數僅有1.9人,美國2014年就已達到9.3人。我國高層次人才數量難以滿足發展的需求。二要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發展博士生教育不是簡單地增加招生指標,而要從體制機制入手,探索建立以科研為導向增加招生計劃的新機制,建立與科研項目緊密結合的招生培養聯動制度。三要探索多元評估機制。要積極引導第三方機構,廣泛開展教學、科研、質量、學科等各有側重的多元評價,防止單一評價導致的功利主義傾向。四要實施好自主審核單位改革。指導監督首批20個自主審核單位先行先試,總結經驗,改進機制,適時出臺指導意見,擴大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的范圍。
(三)以建設高校為主體,大力推動“雙一流”建設落地生根。一要堅持高校的主體地位。高校作為“雙一流”建設的主體,不能等、不能靠,要主動厘清定位、摸清短板、銳意改革、務求實效,多方尋求新突破。二要發揮好政府的“三導”作用,即引導、指導和督導。在加強政策引導方面,要及時出臺指導意見,明確發展方向,提供政策保障;在加強工作指導方面,要及時研究問題、交流經驗,推動建設工作見實效。在加強過程督導方面,要實施動態監測,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三要發揮好專家作用。今后要進一步增強學科評議組、教指委在一流學科建設中的引導咨詢作用。四要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機制。組建專門的課題組研究開展建設績效評價。
(四)以需求導向為突破口,進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務需求能力。一要開展研究生需求預測研究。從總量、結構、質量等方面深入開展研究。二要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研究戰略需求,找準切入點,主動對接,更加有力地服務和支撐國家重大戰略。三要提升服務“雙創”需求的能力。結合科技園區建設啟動高校“雙創園”建設試點,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基地,打造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新平臺,把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推向新階段。
(五)以科研育人為抓手,積極探索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新機制。科研育人是中央加強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來的。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深度參與科研活動的顯著特點。對于研究生而言,科研育人是一種更有效的育人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要充分認識科研育人的重要性,樹立正確導向,做到科研與育人相結合、相統一、相促進。
(六)以科教融合為基礎,積極探索學科建設新機制。一要緊跟世界學術前沿。學科評議組和教指委要帶頭引領學術方向、開拓學術視野、擴展學術領域,關注交叉學科的發展,提升本學科的內涵發展。學科帶頭人要具有超越本學科的學術視野。二要推動學科整體水平提高。學科評議組和教指委要更加關注本學科整體發展,有計劃地組織專家開展研究,對本領域學科發展情況進行總結,提出發展建議,引領帶動本學科水平的整體提高。三要加強重大問題研究。要加強對研究生成長成才規律、學科發展內涵、課程設置、學術評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專業指導,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七)以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著力確保正確方向。一要持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廣泛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研究生的思想引領、價值引領。二要狠抓師德師風,進一步落實好導師職責。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狠抓師德師風,努力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三要強化校風建設。狠剎各種形式主義,避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行為,引導廣大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育人等中心工作上,對于損害學生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四要繼續開展學風建設。繼續完善集教育、預防、監督、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八)以能力建設為發力點,進一步強化省級統籌。一要提高推動綜合改革的能力。黨中央國務院對綜合改革的要求很高,需要各地戰略性思考、系統性謀劃、創造性落實。二要提高管理服務水平。要學會打“組合拳”,將資金、政策、信息、服務等資源統籌起來,在宏觀政策、環境營造和平臺建設上下功夫。三要提高依法依規辦學能力。任何改革都要在正確的導向和法治的軌道內運行。要保護高校自主權,調動改革積極性,同時糾正違法違規辦學行為。
(九)以開放合作為平臺,大幅提升國際影響力。一要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聚合學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支持高校走出國門,為世界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二要推動高校深入參與國際合作。要支持高校牽頭組織提出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倡議,積極組織高校參與大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提出重大合作課題,建立重大科學研究國際合作項目的培育機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