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要加大科學普及,讓社會認識到這些學科的重要性,改變人們對于這些冷門學科的看法,讓冷門學科人才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使其擁有與自身所從事的工作價值相適應的社會地位。
隨著夏季的腳步漸近,高考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除了尋找考前成績能否再有突破的秘訣,考生和家長思考的另一問題是專業的選擇。
在厚厚的一本專業目錄中,有一些學科專業深受學生家長青睞,是當之無愧的熱門專業。還有一些則頗受冷落,選擇報考之人寥寥無幾,自然就成了冷門專業。但是,這些冷門專業真的就如此不受歡迎?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學科受到冷遇?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些所謂的冷門學科?一直從事古生物學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王訓練以他所從事的學科為出發點,為我們道出了他的理解和思考。
學科冷門不代表其不重要
《中國科學報》:據了解,您所從事的古生物學專業報考之人并不是很多,可以說是一門“冷門學科”。對此,您如何看待?
王訓練: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古生物學究竟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古生物學既是一門探索生命起源與演化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地質學奠基性的基礎學科。眾所周知,地質學科本身與人類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別是當前,在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有限、環境壓力大的現狀下,發展地質學對于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很重要。
古生物學雖然可以算作一門冷門學科,但在服務地質學、地球科學等方面,它卻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所以,我們不應該因為選擇從事該門學科研究的人員不多,就忽視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中國科學報》:您能具體說明一下,古生物學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嗎?
王訓練:古生物學的相關研究,首先能夠揭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規律,指導人們科學地辨識地質時期、生命演化過程。除此之外,它還能夠為地球歷史研究及其它地質學分支學科研究提供一個相對的時間和空間格架。一個科學合理的時間與空間格架,對于地質學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古生物學,地質學就會失去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判定依據,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上說,古生物學可以被看做是地質學奠基性的基礎性學科。同時,它與地球科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
正如之前所說,目前我國資源有限、環境壓力大,這是一個基本國情。在此國情下,我們更應該重視地球科學,而與之具有直接關聯的古生物學自然也應得到相應關注,并提高其研究水平。
冷門學科需要社會認可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之所以會出現如古生物學這樣的冷門學科,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王訓練:在我看來,古生物學之所以成為冷門學科,并不是因為考生對于這門學科不感興趣。恰恰相反,諸如古生物學、考古學這類的冷門學科,其實非常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比如,恐龍就屬于古生物學研究范圍,相信這是很多人的興趣點所在。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古生物學依然成為冷門學科。我認為首先是因為很多地礦部門將其當做了一種可有可無的學科,在地質制圖中忽略了古生物研究。比如在地質行業中,地質構造專業和古生物專業在實質上是具有很大相似性的,它們只是屬于不同的分支學科。但盡管如此,一名學習古生物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所受重視的程度,卻遠遠不及前者。古生物學的這種被淡化、被漠視的現象,是導致其成為冷門專業的重要原因。在地質制圖中弱化古生物學研究,已經導致地質制圖研究水平的下降。
《中國科學報》:您能否詳細解釋一下,您所提到的“被漠視”和“被淡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訓練:所謂漠視和淡化,實際上就是指在社會層面上對于這門學科的不看重和不認可。這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待遇問題等,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在學生對于自身專業的選擇中,就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參考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古生物學專業就成為了一個“不溫不火”的存在。每年都會有學生報考,但每年的研究生數量都不多。更重要的是,很多報考古生物專業的學生,不是基于自身的興趣和對該專業未來前途的認可,而僅僅是因為自身分數問題。
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就在于古生物學畢業的學生工作時收入不高,考慮到未來發展,很多人對這樣的專業便敬而遠之了,這就很難凝聚一支穩定的人才隊伍。當然,我也能理解學生們的顧慮,畢竟維持基本的溫飽、養家糊口,對于一個成年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現實卻很讓他們備受打擊。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遠遠不止出現在古生物學研究中,其他很多冷門學科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然而另一方面,這些冷門學科中,很多都是國家特別需要的。比如考古學研究,在我國這樣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從事考古的工作和研究,往往意味著要甘受清貧。這種情況下,除非對此非常熱愛,否則,還有誰愿意主動為這門學科的建設獻身呢?
給予冷門學科應有的尊重
《中國科學報》:那么在您看來,對于像古生物學這樣的雖是冷門,卻無比重要的學科,社會該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它?
王訓練:很多人都知道,地質學工作者需要長年累月地奔波在野外,甚至是春節都要在野外進行觀測。我們的工作固然辛苦,但這也是我們的天職。既然選擇了這樣的工作,就應該義無反顧地獻身其中。然而,這樣的選擇完全是個人意愿,一個人也完全可以選擇不做如此辛苦的工作。但在國家層面,就應該考慮給予地質學研究相應的保障。
事實上,在新中國建設的早期,國家對于從事冷門學科和艱苦行業研究工作的人才是有優惠保障的。如今很多此前的保障都慢慢減少了,相信在這背后是有著相關部門的通盤考慮的,但在我看來,我們至少不應該讓人覺得“誰學了這些專業,誰就變成了‘倒霉蛋’,只能一生清貧”。對于那些因為興趣和志向主動進入冷門學科的人,社會應該予以認可甚至嘉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同時指出要“做好地震、氣象、地質等工作”。作為基礎性學科,古生物學以及其他冷門學科同樣也應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當前我國對于基礎性研究的重視程度仍顯不足。須知,中國是一個大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不能過分依賴于國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基礎性學科建設,包括人才培養、師資隊伍、課程設置等都要認真思考,努力提高。
總之,面對當前冷門學科的整體現狀,國家應該主動平衡學科框架,社會也應該給予冷門學科及其人才應有的尊重和認可。
《中國科學報》:您提到了目前古生物學人才隊伍稍顯不足。那么,您認為在這方面,我們該如何做哪些具體工作?
王訓練:冷門學科的隊伍不一定要片面地追求規模,但是一定要保持穩定數量的研究隊伍,畢竟沒有人才就不會有高水平的研究。因此,我們應該格外注意對冷門學科后備人才的培養。
在我看來,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好學科構架,國家必須重視冷門專業的整體學科建設。依然以古生物學研究為例,當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實力在世界范圍內是很強的,然而一旦出現后繼隊伍人才的匱乏,目前這種研究態勢就很難再維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諸如考古學、古生物學這樣的冷門學科,其生產物往往是以公益產品的形式存在。既然如此,社會就有義務為此而“買單”。換言之,對于某個社會個體而言,是否學習古生物學并不重要,但是如果社會整體缺少了古生物學研究,其影響卻是巨大的。既然社會需要這樣的冷門學科,就應將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應該認可該學科研究人員所做的工作。
正因為如此,在平衡學科框架的同時,國家應格外重視這些冷門學科學生在畢業后的待遇,并給予其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要加大科學普及,讓社會認識到這些學科的重要性,改變人們對于這些冷門學科的看法,讓冷門學科人才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使其擁有與自身所從事的工作價值相適應的社會地位。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冷門學科的吸引力,避免出現后繼乏人的困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