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網、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在京聯合發布《2017中國高校國際學術影響力評價報告》,依托學術論文及相關數據直觀展現國內大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報告顯示,中國高校學科表現呈現快速上升態勢,入選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高被引前1%的學科的高校越來越多,入選的學科的排名越來越靠前。
報告數據主要來源于ESI數據庫,時間段為2007年1月至2017年2月,中國大陸共有209所高校至少有一個學科入選ESI前1%高被引學科,這些高校被作為國際學術影響力分析對象。報告從國際成果規模、高被引論文、創新人才數量、優勢學科等不同維度展現了中國高校的“坐標”,由中國大學國際學術影響力評價、中國學科國際學術影響力評價和中國高校ESI1%各學科排名變化情況三部分構成,每部分都有豐富的榜單作為支撐。
報告課題組負責人李江教授介紹說,從選用的各項指標上看,中國高校表現出了快速上升的態勢。在ESI的22個學科分類中,中國高校入選數量最多的學科依次是化學、工程學,有超過100所高校入選這兩個學科。超過50所高校入選的學科有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和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國際論文規模反映了該學科領域內各高校的國際論文發文量與被引次數。從國內各高校國際論文發文量來看,浙江大學以超過6.5萬篇發文量位居首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緊隨其后。
根據ESI數據庫的界定,高被引論文指近10年來被引頻次排在前1%的論文。報告顯示,10年來高被引論文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列一、二位,浙大排名第三。入選ESI前1%高被引論文的科學家數是人才層面的指標,報告統計了209所高校ESI論文發布的主導科學家數量,其中,清華大學以552位主導科學家高居高校榜首,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分別以474位和460位主導科學家位列二、三位。入選ESI前1%高被引論文的學科數是學科層面的指標,北京大學有21個學科進入ESI前1%學科數量,位居首位。
報告同時指出,中國高校的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相對較弱,經管學科僅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所高校進入ESI學科前1%。在空間科學領域,尚沒有中國高校入選。此外,這些高校多以理工農醫見長,許多優秀的民族、政法、藝術等領域見長的高校并未出現其中,或者排名比較靠后。“這些學校大多以服務地方文化與社會發展為首要任務,具備民族特色的研究內容也應當受到重視。鼓勵高校加速國際化的同時,也要注意將民族的發揚光大成為世界的。”李江說。
“參與國際對話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鼓勵高校參與國際對話并掌握話語權,是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方面。國際學術影響力評價將為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參考借鑒和數據指標,激勵高校從高水平成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三個維度發展,鼓勵高水平研究、兼顧規模,鼓勵參與、重視主導。”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表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