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不久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晚高峰》報道:來自《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數據顯示,2005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百萬,自此直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2009年和2010年,碩士生的就業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朱文川聽到這條新聞,覺得有點奇怪,因為這和自己的實際感受并不一致。隨后他在微博上說:“就我所掌握的情況,碩士生的就業率明顯比本科生要好得多,不知道這些統計數據是從哪里得到的?”朱文川是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目前為中國科大MBA職業導師、合肥電視臺某節目策劃人。同樣感受的,還不只朱文川一個人。
這條頗為吸引眼球的消息隨后廣泛傳播,全國各地的報紙和網絡開始轉載,標題也變成《碩士就業率連續3年低于本科生》。
研究生的就業率低于本科生,這個統計數據可信嗎?實際情況又是如何?
各省區本科和研究生就業率高低不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中提到的統計數據來源自《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據記者了解,該報告由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編寫,被稱為“我國最全面、最權威、最客觀的官方數據庫”。
記者查到,《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分為兩本,分別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2009~2010)》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2004~2008)》。這也意味著,關于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從2004年到2010年有連續的全國性的統計。
全國的媒體也開始將這一全國性的數據與本地的情況比對。
海口晚報從海南省就業局了解到,此前3年,海南省研究生就業率雖然從32.91%增長到了59.22%,但確實連續3年低于本科生。
根據金陵晚報記者在南京調查的情況,多所高校本科生就業率和研究生就業率并沒有呈現一邊倒。
在南京理工大學,本科生初次就業率高于研究生。雖然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初次就業率都超過96%,但是因為博士研究生初次就業率約為80%左右,所以碩士和博士加起來的研究生就業率低于本科生就業率。
在南京大學,現實是本科生初次就業率略高于研究生,但是到年底計算年終就業率,兩者幾乎沒有不同。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就業率則不如研究生,略低2%~3%。據了解,該學校是全國重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
記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除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一書外,有關全國高校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的統計幾乎沒有其他來源,只有一些省市的單獨數據。
2012年重慶市高校畢業生15.3萬人。重慶市教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就業率為86.81%,研究生就業率為74.66%,本科生就業率為87.04%。
在江蘇,2011年畢業研究生就業率為86.62%,同比上升2.16個百分點,但是低于同期本科生90.30%的就業率。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的資料顯示,2010年上半年山東省2010屆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為79.26%,研究生就業率為62.01%,比本科生82.68%的就業率低20多個百分點。
重慶、江蘇、山東……研究生就業率確實低于本科生。然而,并非所有的情況都是如此。
在廣東,截至2009年9月1日,廣東省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8.17%,其中研究生為88.95%,本科生為86.28%,前者高于后者。
由上海市教委編寫的《2009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白皮書顯示,2009屆上海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到90.63%。研究生就業率為94.38%,本科生就業率為90.71%。
升學讀碩士算入本科就業率
高校的就業率如何統計?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按照我國現行的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方法,畢業生算作就業的形式有7種:簽訂就業協議書、簽訂勞動合同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藝術類自由職業)、定向委培、升學、出國(境)和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
據了解,是否把繼續升學計入就業率在各國有著不同的做法,英國和中國類似,把通過學習獲取高一級教育機會計入就業率統計。
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201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2012年各高校、科研機構及黨校總共擬招收67216名博士及517200名碩士。同時有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80萬人。
這樣看來,數量不少的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碩士,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高了本科的就業率。
據介紹,2004年,教育部委托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組織60多家高校、科研機構、用人單位和地方人事部門共100多位專家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研究。
教育部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就業率監督檢查機制,就業率統計結果與有關機構的抽樣調查結果契合度很高。2007年6月,在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對1.6萬畢業生的調查中,畢業生就業率為70.9%,與當年教育部統計的初次就業率71%基本吻合。
盡管如此,就業率的權威性一直引發討論,“被就業”的現象也在網絡上成為熱門話題。
據了解,高校就業率的統計和發布,更多采取的是學校自行統計、上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方式,沒有第三方的參與,也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
高校的就業率向社會公布后,勢必會對學校的形象造成影響,而且會進一步影響之后的招生工作。因此,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已成為高教系統的政績工程之一。
與此同時,諸多種情況在統計就業率時并不容易。如今,畢業生到非公企業、中小企業就業越來越多,用工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很多本科畢業生畢業當年沒有考取碩士,選擇繼續學習準備下一年繼續考研;自主創業也受到鼓勵……
看就業率還需細分
來自全國的就業率是個很寬泛的統計。然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會呈現明顯的差異。
《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11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工學(92.5%),最低的是法學(86.8%)。就業率較低的還有動畫、生物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英語等。
關于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數據有些敏感。
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規定:“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教育部一直強調“對就業狀況不佳的專業要客觀分析,區別情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調整”。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就業率不能衡量出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部,擔心這項規定將讓高校的心思更多投入到就業率的數字統計上,助長高校就業率造假。
天津大學招辦主任李振宇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高校的專業設置應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自身學科發展的需要進行主動調整,而不是以就業率為標準進行被動調整。
畢業生質量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也是拉低就業率的一個重要原因。某計算機領域跨國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該公司都要在全國多個城市招聘大學畢業生,但是很多應聘者的知識儲備特別是知識的更新換代上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在這方面,北京高校的畢業生總體更好,西安等地高校的畢業生則略顯不足。
初次就業率≠長期就業率
2011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相關統計――201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7%,高于2009年的87%。
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建立的時間節點是:截至2010年12月底。這也就是說,90.7%是應屆畢業生離開學校半年后的就業率。
顯然,半年后就業率與年中6月30日統計的初次就業率并不相同,前者明顯要高于后者。
據了解,眾多高校中就業機構更傾向于半年后就業率,因為雖然上半年是就業簽約的高峰期,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將簽約的程序拖延。根據相關規定,在畢業當年的半年內,應屆畢業生的戶口和檔案可以暫時留在高校,并不會回到生源地。為了更加準確地統計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甚至有高校的老師建議,可以將就業率統計的時間延長至畢業后的1年,以便擠掉初次就業率中的“水分”。
然而,這樣的統計僅僅依靠高校并不現實。因為很多大學畢業生離開學校后很少跟學校的就業機構聯系,學校很難追蹤到畢業生的最新就業狀況。高校也沒有太多精力進行追蹤,因為臨近年底,新一輪的畢業求職工作又開始了,就業機構往往開始忙于人才招聘會和企業進入校園的宣講活動。
有相關機構在長期跟蹤畢業生就業信息。麥可思研究院對數量不少的2007屆畢業生進行了長期分析,其撰寫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42%的2007屆大學畢業生3年內轉換了職業。另一個數據更讓人驚訝――46%的2007屆大學畢業生3年內轉換了行業。
這說明,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并不穩固,接近一半的畢業生在職場上的初次就業屬于“試探”。建立在這上面的初次就業率統計也就略顯缺乏實際意義。
就業率不代表就業質量
就業率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就業的質量。
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的一位碩士告訴記者:對于本科和碩士而言,自己并不清楚學校的就業率,因為臨近畢業,同學們都是各忙各的,最多知道宿舍和所在班級的大致情況。但是,他的直接感受是,碩士同學就業的水平要高于本科同學,這從所簽約的公司的名氣以及薪酬待遇方面就可以看出來。
教育部也在關注就業質量。在教育部下發的有關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確保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基本穩定、就業人數持續增加,也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曾發布《2011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著重分析了“就業質量”這一話題。根據該報告,如果用百分制為標準,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全國就業質量平均得分達不到及格線。
該報告主編、北師大經濟和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認為,中國總體就業質量不高。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就業。
當今,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其實也是一種投資。畢業生更希望通過畢業后的工作提高自身收入水平,以收回攻讀研究生期間的學費、生活費以及投入的時間成本。
研究生畢業生對就業的期望值較之本科畢業生更高,在這種高期望值之下,很多工作未必是研究生愿意從事的。因此,有時候面對同樣一份薪水的工作,本科畢業生可以接受,而研究生則寧愿放棄。對于招聘單位而言,有時候也樂得用較低的薪水聘用更年輕的本科畢業生。
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存在供求雙方的博弈。
就業的質量又該如何衡量?
《2011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設定的就業質量指數共涉及就業環境、就業能力、就業狀況、勞動者報酬、社會保護和勞動關系6個方面的內容。
《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法――大學畢業生是“學以致用”還是“學非所用”?
該報告顯示,2011屆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有14.0%處于低就業狀態,即從事的工作與專業不相關。該報告還顯示,在就業的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47%對自己的就業現狀表示滿意,其中本科為50%。
顯然,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僅僅用就業率來衡量遠遠不夠。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