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綜合交通運輸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大連海事大學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之一,依托"港口協同發展與綠色增長"國家級創新團隊組建。中心依托工商管理和交通運輸工程兩個學科搭建跨學科研究生培養平臺,圍繞港航特色,在交通運輸企業運營管理及協同決策等領域開展人才培養、科研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中心導師隊伍由學校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相關學科優秀導師,其他院校著名學者以及大型物流企業的行業專家構成。中心在大連港集團、大連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中鐵鐵龍集裝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億海藍(北京)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唐山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有研究生實踐培養基地。
2019年中心擬面向全國招收工商管理(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13名、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51名。其中工商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包含戰略管理、運營管理和技術創新管理三個方向;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研究方向包含港航綠色運營與管理、高效貨運與智慧物流、航運大數據管理三個方向。中心研究生的學籍及日常管理歸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統一管理,具體的培養環節由中心全權負責。
[培養特色]
中心積極營造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氛圍,著力搭建跨學科研究生招生、培養平臺,努力探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緊密結合的跨學科人才培養路徑,強化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監控,以點帶面,有力推動全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
Ø 中心依托“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 兩學科共同搭建跨學科、跨學院研究生培養平臺,實行單列計劃招生,改變以往按學科歸屬劃分院系研究生培養單位的通行做法;
Ø 中心通過兩個學科主干理論的整合設立跨學科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單學科知識結構;
Ø 中心實施以主學科方向第一責任導師為主的跨學科導師組構建交叉培養方式,突破單導師觀念中的學科固化限制;
Ø 中心以重大科研項目為牽引,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協同培養制度,打造卓越的“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的研究生培養生態,夯實創新創業導向的研究生多元化培養途徑。
Ø 中心以跨學科名家講座,跨學科自主研究資助、跨學科學術沙龍活動等,突出營造跨學科學術交流氛圍。
[培養目標]
充分利用中心高水平的導師隊伍、科研項目、研究平臺、協同資源等條件,探索跨學科人才培養路徑,為提高學校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經驗和示范。力爭實現如下指標:
1.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成果產出質量,其中學術型研究生人均發表1篇A級期刊論文;專業學位研究生通過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人均完成1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產品或服務。
2.基于跨學科的大型科研項目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就業質量,畢業生就業滿意率居學校各學科前列;加強國際交流,當年畢業生中有國際交流經歷的達到30%以上。
[中心優勢]
1.高水平導師隊伍
中心建立導師動態評估機制,以高于學校導師招生資格審核條件,提高導師隊伍水平。中心導師均具有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且發表學校認定的A級期刊論文等經歷;中心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建設若干個多學科交叉導師組對研究生進行聯合指導。
2.多元交叉的對外協同科研環境
中心與理事會成員單位設有若干綜合交通運輸領域的協同研究院,開展涉及管理、經濟、信息、法律等多學科交叉的科研項目,中心以此打造一個思維、視野和知識多元化的科研環境。以項目為牽引驅動研究生培養,有利于訓練學生團隊協作、技術實踐和理論創新等多元化能力,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3.豐富多彩的國內外名家講座系列活動
中心計劃定期邀請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埃因霍溫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機構的學者、Transportation Research系列等高水平期刊主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指定管理科學重要學術期刊主編以及知名企業領導人等來中心為研究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拓展學生視野,認知行業發展前沿,增強學生交流能力。
4. 優質科研創新平臺
中心擁有1個國家級創新團隊(“港口協同發展與綠色增長")和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理工類"創新團隊(“港口低碳智能化及關鍵技術”),1個大連市社科研究基地(大連企業發展研究基地)。中心下設「綠色港航研究所」、「綜合交通與現代物流研究所」、「交通大數據應用研究所」、「航運金融研究所」、「港航發展與戰略研究所」和「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所」6個研究所。中心建有1個「民航業數據分析與安全管理決策」實驗室、1個「自動化碼頭」研究中心、1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中心與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籌建,致力于綠色增長導向的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解決方案領域創新研究)。另外,中心在大連港集團、大連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中鐵鐵龍集裝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億海藍(北京)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唐山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有研究生實踐培養基地。上述科研平臺可為研究生的理論創新訓練、行業創新實踐、對外學術交流等科研活動提供支撐。
[培養方式]
中心實施以第一責任導師為主的導師指導組聯合指導培養方式,并建立多學科交叉培養機制。
1.對于學術學位研究生(工商管理),導師組由一名工商管理學科方向的導師作為第一責任導師,一名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方向的導師,和一名中心協同高校的導師構成,對研究生進行跨學科聯合指導。以強化跨學科主干理論課程教學,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為導向,實施以科學研究為核心的學術型研究生考核、監督和評價體系。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協同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課程設計、多學科交叉培養體系等方面的指導作用。中心側重系統科研訓練,以前沿性、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學術型研究生培養;中心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上級別的高水平基礎科研項目指導研究生選題及研究,加強學術創新能力培養;中心優先碩博一體化培養,鼓勵學生申請碩博連讀。
2.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交通運輸工程),導師組由一名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方向的導師作為第一責任導師,一名工商管理學科方向的導師,和一名中心協同單位的企業導師構成,對研究生進行跨學科聯合指導。以強化產學聯合培養,培養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實施以創新項目為核心的專業型研究生考核、監督和評價體系。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中心協同企業在培養標準制定、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指導作用。中心側重行業案例教學,改革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中心依托協同企業科研合作項目指導研究生選題及研究,并指派學生到中心協同企業的實踐基地進行一年的實踐能力訓練、加強基于技術創新的實踐能力培養。
[獎助體系]
中心自籌經費在學校和學院碩士研究生獎勵資助體系基礎上,加大助研費資助力度并設立三類基金如下:
1.中心設立研究生創新創業基金,資助研究生創新實踐過程,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育自主創業人才;
2.中心設立研究生國外學術交流基金,資助優秀研究生到中心國外協同單位進行短期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學生國際視野。
3.中心設立高水平學術論文獎勵基金,激發學生科研熱情,鼓勵發表高水平論文。
[報名辦法]
1.請考生認真閱讀《大連海事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2.報考專業與研究方向信息,請考生閱讀《大連海事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注意工商管理為學術學位研究生、交通運輸工程為專業學位研究生。
注:中心網站為http://cicts-dmu.com,微信公眾號為CICTS_DMU。
[招生咨詢]
大連海事大學綜合交通運輸協同創新中心相關招生信息請咨詢:
聯 系 人:賈老師,韓老師
咨詢電話:0411-84728856, 傳真:0411-84728486
郵 箱:cicts@dlmu.edu.cn
通信地址: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凌海路1號,大連海事大學西山校區機電樓5樓519辦公室
郵 編:116026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