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開始報名。而僅僅5天前,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也開始正式報名。畢業季來臨,各大高校中考研一族與“公考”、找工作一族紛紛開始忙碌起來。每到這個時候,是安心考研再深造,還是全身心投入到“公考”與求職大軍中,成為許多畢業生糾結的事情。
考研或求職:舉棋不定的畢業生
“考研已經開始報名了,我到現在也沒決定到底報不報。”海南大學的紀萱對記者說,一想到要面臨選擇考研還是就業,她就覺得頭疼。紀萱說,自己本來傾向找工作,早點步入社會,可是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環境,是不是應該通過讀研做個緩沖,紀萱表示自己猶豫不定。
“畢業的師兄師姐們說法不同,有的建議早就業,多積攢幾年的工作經驗,有的說還是讀研好,研究生學歷比本科學歷更有競爭優勢,聽了他們的話我更不知道怎么辦了,很糾結。”紀萱說。
記者了解到,2013年研究生入學考試時間定于明年1月初,而目前已經進入畢業生求職的黃金季,公司宣講會、公務員備考、畢業生招聘會等就業求職活動逐漸增多,這時若全身心投入考研復習中,難免將會對畢業生求職活動帶來一定影響。
海南師范大學的林婷婷就有這樣的擔心。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她對古典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考研繼續這方面的學術研究。“看到班里的同學都在找工作、投簡歷、準備公務員考試,自己也會受影響,擔心備考會錯過求職的黃金季。”林婷婷說,和家里商量也沒有個結果,家里建議找工作,自己又想考研,到頭來還是沒下決心怎么辦。
常年從事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海南大學教師專家表示,每年到畢業季,高校中有不少糾結于考研還是就業的學生,“其實從他們一入學老師就叮囑要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確定好職業規劃,現在還在猶豫怎么選擇,實在不應該。”
就業壓力大 考研競爭太激烈
連年增長的考研人數和求職就業壓力,成為畢業生們在面臨考研還是就業時糾結思慮最多的因素。
傾向就業的畢業生面對就業競爭壓力,會有通過讀研進行緩沖的想法;傾向于考研的畢業生也面臨著未來的就業方向與就業選擇問題,擔憂未來就業形勢不如現在。
“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已達到680萬人,畢業人數達到歷年來最高,就業壓力自然也增大,畢業生希望通過讀研作為就業緩沖的現象每年都很普遍。”海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管理科科長專家分析。
專家認為,面對就業市場的求職人潮,許多畢業生擔心學歷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紛紛選擇考研這條“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路,“部分用人單位過分看重學歷的高低,而忽視畢業生個人能力,增加了畢業生求職壓力,也成為他們選擇考研的原因之一。”
專家認為,本科畢業生面對并不高的研究生錄取比例和并不樂觀的研究生就業率,增加了他們對考研的疑慮,因此,考研和求職的兩方面壓力使得很多學生既不愿意放棄考研,也想嘗試找工作。
“這部分本科畢業生會兩方面都準備,在考研備考時參加求職招聘活動,這也反映出學生的焦慮感,兩邊都放不下,兩邊都無法全身心投入。”專家說。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在考研和就業之間猶豫的畢業生不是少數,不少人最后邊備考邊找工作,“兩邊競爭都激烈,大家糾結到最后想兩邊都顧著,看哪邊能有結果。”海南大學一位畢業生說。
據了解,2012年全國考研人數已突破160萬人,達165.5萬人,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已經連續第8年達到百萬人以上,連續三年以超過10萬人的幅度增長。龐大的研究生報考人數意味著更大的錄取競爭壓力,專家認為,當畢業生面對考研和就業兩方面的壓力時,糾結也自然在畢業時間點出現。
專家:考慮未來發展方向是關鍵
面對畢業生的“糾結季”,一些高校教師表示,這是畢業生在畢業來臨之時普遍的現象,關鍵在于調整心態,認真謹慎面對就業和考研的雙重選擇。
同時,專家建議,畢業生應盡快做出決定,以免耽誤考研復習和就業求職的黃金時間。
專家等高校教師建議,對大學畢業生來說,無論是對學術研究有濃厚興趣的,還是目前就業目標不明確的,考研和就業都不能盲目行動,不能為了考研而考研或者為了就業而就業,更不能在關鍵時期糾結兩者而不決斷。
“職業規劃對每一位畢業生都非常重要,選擇讀研的學生三年后還是會面對就業的壓力,選擇就業的同學在求職時應明白自己的興趣在哪里,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專家說,在畢業節點,謹慎考慮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是畢業生應該高度重視的。
專家認為,在求職就業和考研備考關鍵時間來臨之時,還處于糾結狀態的學生應盡早調整心態,做出決定,“明確了目標,選擇了就全身心投入進去,要相信付出總會有收獲。”她指出,晚作決定不如早做決定,考研和就業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只有早準備、早投入才能增加自己成功的籌碼。
專家建議,糾結于考研和就業的畢業生可將眼光放長遠,若更傾向于就業,可以采取先就業、再深造的方式,積累一定工作經驗后再讀研究生,那時候的人生閱歷會更豐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