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讀20余年,一路“過關斬將”終于戴上博士帽,卻因本科“出身”非“211”、“985”等知名高校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應屆博士畢業生“hebaiyun”在校園論壇發帖,痛陳部分招聘單位唯“出身論”的用人標準,一時在高校引發大討論。
現實:博士就業也要“查三代”
這篇題為《談本科非211、985的博士找工作問題》的帖子發表于13日中午。“hebaiyun”在帖子中述說了自己或同學經歷的幾次涉嫌“原始學歷歧視”的求職:中船重工某研究所的人事部門負責人告訴他,其單位搞的是科研,本科非“211”高校的博士不行;中南某設計院招聘,要求第一學歷和最終學歷必須均為“211”或“985”。
博士生就業也要“查三代”?記者在網上查詢發現,不少單位的應聘條件中確實注明了這樣的“特別條款”。哈爾濱一所省屬大學的外語學院俄語專業教師崗位,甚至指名要各學歷階段都畢業于北外、上外的博士。不僅是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招聘輔導員,對碩士學歷的求職者也提出了類似要求。
“一群本科非‘211’、‘985’的人來到華科讀博,他們同樣承受著A類、B類、SCI論文的壓力。他們希望有一天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科研實力清洗掉自己人生的‘污點’。”“hebaiyun”說,能取得博士學位,就是對一個人科研能力的肯定。到任何單位求職,個人能力才應是關鍵因素,用人單位如此“查三代”制造就業門檻,容易抹殺不少人多年的努力,埋沒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輕人。
爭議:是不公平還是重實力
“hebaiyun”的帖子很快在論壇引起眾人共鳴。越來越多的博士生畢業人數和數量一定的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是造成“本科出身論”的主要原因。
在一片“不公平”的呼聲中,華科大在讀博士“好一只青蛙”坦陳很受打擊,他擔心等自己畢業時,用人單位的門檻已經抬高到了“211”之上。有人甚至跟帖調侃:為了保證自己的小孩以后讀書、就業不受歧視,恐怕從幼兒園開始就要上重點。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大夢敦煌”以自身經歷為例,認為和考上重點大學相比,有保送和面試因素存在的考研與考博過程要相對輕松很多。對本科學歷的要求其實是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學習態度的考察,“要求你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好,都不能放松。”網友“ask”則認為,只有在名校才能與名師、優秀同學交流,這種環境對人的塑造是在其他學校無法實現的。
更多人建議求職者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學生“guoguang”說,科研能力強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肯定都冒尖出來,不用擔心被埋沒。淪落到“被人挑”的博士,科研實力可能一般般。“科研做得好的即使出身差點,也會被人發掘并力推,進而視那些規定為無物。”
專家:有真本事不愁沒伯樂
據了解,目前中國有2000多所高校,其中“211”工程高校共112所,“985”工程高校39所。
“我們學校提出了爭做地方一流院校的口號,因此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必須搞上去,引進師資各學歷階段都要有高起點、高平臺。而本科就是名校出身的學生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武漢一所部屬高校人事處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學校對求職者的本科學歷要求受到不少質疑,但也不能放寬條件。
在教育專家看來,用人單位希望“優中選優”而人為規定研究生的本科就業門檻,可能會加劇中國學生和家長的“名校情結”,這樣不僅對基礎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貧困地區學生不公平,長此以往,也會令升學焦慮愈演愈烈。
“清華大學今年6月11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名牌大學畢業生起薪比普通大學畢業生高28%。在一些單位,‘第一學歷’成為了提拔干部的依據之一。而企業一般認為,重點高校的畢業生能力會優于普通院校的學生,成才率更高。這樣的認識,難免有失偏頗。”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葉顯發不建議用人單位如此“拘格選人才”,也鼓勵大學生不要怨天尤人,盡可能讓自己強大起來。“學歷只不過是歷史,而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等才代表未來。有真本事,走到哪里都不愁伯樂。”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