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已進入倒計時。一部分學生為考研做了一年甚至更久的準備,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迫于就業的壓力,“跟風”考研,面對近年來持續升溫的考研熱,許多人心存疑慮。對于年輕人來說,究竟要不要再花三年時間讀研究生?
我國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0年的新中國初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許多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二戰之后發展起來的,美國從1950年的23.72萬人增加到1970年的90.28萬人。1975年,美國每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30多萬人;1976年,升至126萬人。在日本也是如此,為適應國際間競爭的需要,對舊的研究生院進行改革,人數也開始增加,從1955年到1980年間,報考人數從6988人增加到37116人,入學人數也從3870人增加到16844人。從這些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研究生數量的增加是個普遍的過程,是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的另一種更高的追求。信息時代的到來,國內外的競爭日趨激烈,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到未來世界知識的獲取和更新的必要性。與此同時,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來臨的過程中,更加促進了激烈的競爭,也使人們對學歷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催生了世界背景下的高學歷追求。
教育部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比2003翻了一倍。從近年來大學生考研和就業總體形勢來分析,嚴峻的就業形勢是考研高溫不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加入到了“考研大軍”中。隨著科技興國戰略的實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學歷層次需求越來越高。許多用人單位唯高學歷不用,就連每年的國家公務員招考過程中,研究生學歷也有一定的優勢,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在諸多這樣大的就業壓力下,許多本科生深感自身學歷偏低,為了躲避眼前面對的就業壓力,同時也是抱著多一級學歷多一個機會的想法,毅然地選擇報考研究生。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一直處于擴招狀態。然而另一方面,有統計數據顯示,研究生的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09年至2011年,碩士生的就業率不及本科生。有很多人認為,較以前相比,研究生“貶值”了,擴招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教育資源失衡,學生多了,老師相對少了,研究生只好上大課,大課堂剝奪了研究生說話的時間和權利,很難進一步隨堂發問、質疑甚至批評,這與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已經背道而馳。
研究生擴招自然褒貶不一,一方面為報考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擴招自然給學校的教學設施與師資力量帶來了重負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我國現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固然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作為研究生本身更應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與能力提高。一份調查顯示,海外求學歸來的研究生與國內的研究生通常就業起點不相上下,但在海外求學的研究生提升的空間和速度往往較之國內研究生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在國外學習的過程中更注重社會實踐,在各種經歷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貨幣是貶值的,但能力不會貶值,思維和能力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所以說,不是我們的研究生“貶值”了,而是許多研究生過于將自己封鎖于課本知識的學習,缺少實踐經驗、社會實踐經歷,能力“貶值”。這就要求研究生本身清晰認識到這一點。因為除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各種實踐經歷中得到了那份自信并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我國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革近年來力度比較大,很多高校開始逐年縮減學術型碩士的招生比例,擴大專業型碩士招生計劃。兩者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學術型碩士側重于做研究,專業型碩士偏向于應用。近日教育部指出,原則上2013年碩士生招生計劃的增量主要用于專業型學位,要將存量部分中的學術型學位計劃按不少于5%的比例調減,用于增加專業型學位計劃,到2013年專業型碩士錄取人數將達到20萬左右。這一調整使我國的更多研究生偏重于應用,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人才需要。
考研熱,頭腦不能熱,如何選擇,見仁見智,考研、出國、工作無所謂優劣,更無關優劣感,人人皆有生存之道,年輕不怕走彎路,重要的是在理性思考后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考研是一種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方式,堅定前行。考研更是一種經歷,就算不知未來的結果如何,這一路堅定前行的經歷也會成就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