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但部分高校師資尚未跟上,不少導師帶的研究生過多而無力指導,學生呈“放養”狀態;再加上研究生培養模式較為單一,不少學生讀研只是逃避就業壓力,缺乏職業規劃,科研能力較弱,導致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就業率降低。教育界人士建議,一方面應加快師資培養,嚴格過程管理,同時合理有效調整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生結構,防止研究生教育質量下滑。
導師無力指導 學生“放養”自學
四川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董教授每屆都要帶八、九個碩士研究生,加上還有教學、研究任務,無暇指導眾多學生的學業。“除了研三學生寫論文,其他學生我基本上沒有太多精力指導,沒辦法,只能放養了。”重慶理工大學教授石曉輝表示也有同感,現在他帶的碩士研究生有10名,再加上他擔任行政職務,多少有些力不從心。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共招收58.4萬名研究生,與2007年的44.9萬人相比5年間增長了30%,比1997年5.1萬人翻了十倍。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國家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我國研究生教育處于大發展時期,但也存在過快發展的問題。由于研究生擴招能為一些高校帶來評估上的利益,仍有高校還在擴大規模,導致師資不足,教育資源供需矛盾呈現。
西南大學新媒體專業研二的小楊介紹,自己的導師一屆就帶了14個研究生,“這個學期到現在就見了導師一次面,有時候自己寫了論文想請導師看看,導師說很忙,學習只能自己自由安排了。”四川大學法律碩士專業的王雯研一的時候沒有導師帶,到了研二論文開題時才有了導師制,“導師一學期只見一次面,就一兩個小時,導師幾乎對我沒有起到任何指導作用,平時都是自己看書自學。”
為了獲得優質的研究生教育,一些學生只好到國外深造。今年剛從重慶市某高校研究生畢業的譚守龍現正在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繼續攻讀商科研究生學位,譚守龍說:“我以前的導師帶了9個人,他本人很忙,平時基本上沒有時間指導,提前預約也經常泡湯。在美國,我們學校一個導師最多帶三個學生。”
同時,部分導師所帶學生也呈現結構性不均。四川外語學院研三的趙梓汛告訴記者,她的導師只帶三名研究生,“一些學生扎堆選擇名氣大或有職位的導師,方便以后推薦工作,年輕的導師則無人選。”
科研水平弱實踐提升難 部分研究生感覺迷茫
一些高校教師表示,過去學生與導師交流學術機會多,授課方式豐富靈活。四川外國語學院董教授是1987級的碩士研究生,他說:“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只有5名學生,經常和導師在一起,討論各種問題,甚至是兩個老師帶一個學生,現在很難做到。”
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高校部分專業課會采取報告、做實驗等學生參與性較強的授課方式,但多數課程仍以大班集中授課為主,難以提升學生的研究思維和方法。趙梓汛說,自己的研究生上課模式和本科生區別不大,西南財經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研一的楊同學介紹,自己的研究生教育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我們上課就是老師講,學生做筆記,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不多,跟本科上課沒什么兩樣。”
在采訪中,一些研究生表示,除了拿到一張文憑,多看了幾本書,在能力和實踐上提升不大,對自己的學業感到迷茫。重慶大學材料方向研三的茍同學說:“感覺就是給導師打工,能力上的提升不多,如果我本科時找工作的話收入也不少。”
業內建議強師資調結構
部分研究生科研能力較弱,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升不大,導致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再加上與社會需求錯位,就業率出現下滑。據統計,2009年至2011年,研究生的就業率連續3年低于本科生。
專家表示,研究所教育質量和就業問題除了擴招因素之外,還在于過程管理不嚴和培養結構矛盾。西南大學亞太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于澤元教授表示,在英美等國家研究生一年半兩年就可以畢業,但科研能力并不差,原因在于過程管理嚴格,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研究訓練,而目前不少研究生被“放養”,過程管理不嚴,很容易就能通過答辯畢業。重慶市教委副主任趙為良表示,一方面國家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學術型的研究生偏多,應用型的研究生偏少,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教育部門正在積極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減少學術型的研究生數量,加大應用型的研究生培養。廖成林教授表示,要讓培養結構調整合理有效,就必須改變評價機制,扭轉以論文為主的考核方式,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強與企業等社會資源的合作,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于澤元教授建議,現階段應嚴格過程管理,加強師資儲備。“研究生就業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習不到位,應該加強研究生學習過程管理,及早確定研究主題和方向,在論文寫作或實習實踐中增設關卡,不能讓學生輕易就畢業。同時也要嚴格考核導師,不能平時不指導,畢業的時候問學生要論文。此外,高校應加強師資儲備和培養,以制度制約高校盲目擴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