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單項選擇題:
1.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聯是"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這形象地說明了運動和靜止是相互聯系的。靜止是()
A.運動的普遍狀態
B.運動的內在原因
C.運動的衡量尺度
D.運動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題考點:運動和靜止的聯系。
運動和靜止是相互統一的關系。第一,運動和靜止互為前提,相互依賴。相對靜止離不開絕對運動,是一定范圍內的絕對運動的結果;絕對運動通過相對靜止表現出來,并且通過相對靜止找到它的量度。離開相對靜止來談運動,運動也就無從獲得自己的規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對靜止的狀況都是它過去的運動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將來運動的出發點。因為物質的多樣性和事物的某種狀態只有在相對靜止中才體現出來,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對靜止的狀況,才能清楚地了解它過去的運動,預測它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才能區別千差萬別的具體事物,并對其進行研究。。第二,運動和靜止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在相對靜止中又有絕對運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
2.一位機械工程專家講過這樣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勞動,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沒養過羊,怎么認得羊草呢?但終于一個辦法出來了。他把羊牽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這位專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識到,"羊吃草"與"割羊草"兩者之間存在著()
A.因果聯系
B.必然聯系
C.主觀聯系
D.本質聯系
【答案】D
【解析】本題考點:聯系。
該題是考查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羊吃草"與"割羊草"之間的關系不是因果聯系,因為"羊吃草"不必然引起"割羊草",AB錯誤;C選項表述錯誤,聯系是客觀的;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這體現的就是本質聯系,D為正確答案。
3.《資本論》中有這樣的表述:"對上衣來說,無論是裁縫自己穿還是他的顧客穿,都是一樣的。"這主要是因為無論誰穿()
A.上衣都是抽象勞動的結果
B.上衣都起著價值的作用
C.上衣都起著使用價值的作用
D.上衣都是社會勞動的結果
【答案】C
【解析】本題考點:商品二因素。
該題是考查政治經濟學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因此無論是裁縫自己穿(只作為勞動產品)還是顧客穿(作為商品),上衣的使用價值對于二者都是一樣的,C為正確答案。
4.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每次投資所獲得的利潤為25萬元,假定其資本有機構成為4:1,那么該資本家每次投資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率為()
A.100%
B.75%
C.50%
D.125%
【答案】D
【解析】本題考點:剩余價值率。
該題是考查政治經濟學中的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率m‘=m,利潤與剩余價值在量上是一樣的,都是25萬元,資本有機構成為c:v=4:1,全部預付資本c+v為100萬元,所以可變資本v為20萬元,因此剩余價值率m’=25/20=125%,D為正確答案。
5、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堅持這一基本國策的立足點是
A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B多元平衡,共同發展、
C內外聯動,互惠互利
D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案:D
考點: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
解析:
實行對外開放要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我們始終要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立足點,這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和重要原則。
6、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始終堅持放在首位的是
A繁榮文化市場
B經濟效益
C社會效益
D創新文化體制
答案:C
考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之公益性文化事業
解析:
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文化體系。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根本任務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7、近年來,為了縮小我國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差距,黨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如提高個稅起征點、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國家扶貧標準和城鄉低保補助水平等,這些舉措體現了
A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高
B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D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答案:B
考點: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二、多選題
21.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實踐告訴我們
A.發展社會主義,不等于不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
B.堅持社會主義,不等于要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
C.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
D.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不等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答案:ABCD
22.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B.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經驗的科學總結
C.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D.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答案:ABCD
24.統籌區域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個重點原側,堅持這—原則有利于:
A.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B.區域間優勢互補,促進經濟共同發展
c.不同區域人民其享改革發展成果
D.生產要素在區域間合理流動和配置
25.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概括對社會主義傳統認識的突破主要體現在:
A.破除了脫離生產力水平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認識
B.否定了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原則的認識
c.擺脫了長期以來忽視建設社會主義根本目的和目標的認識
三、分析題
34.一位研究生說她沒有想當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從生活中的小處入手,用自己的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紅點"主席PeterZer博士在閉幕晚會上說的那樣:從同學們優秀的設計中,他高興地看到的是他們所描繪的未來更好美好的世界。
摘編自《揚子晚報》(2012年3月17日)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設計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兩事例所體現的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6分)
(2)"用自己的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對我們從事實踐活動有何意義?(4分)
解析:
認識對實踐能動的反作用(或指導作用)
1、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指導著實踐的進行,使實踐具有了自覺的能動性。人的實踐是一個主動改造對象的能動過程,而要能夠主動有效地改造對象,就必須首先對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有所認識。正是理論認識對實踐的指導,賦予實踐以自覺的能動性。2、通過已有認識確定人實際的需要對實踐過程起著導向作用。同動物單純的生理需要不同,人的需要是一種被理解的自覺的需要。通過對人實際需要的自覺認識,正確制定實踐目標使實踐具有了明確的方向,從而避免了實踐過程的盲目性和單純經驗的狹隘性。3、認識對實踐的可行性論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費。實踐是人同對象的一種客觀的物質交流過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運用過程,只有通過認識對象的本質和規律而對實踐的可行性作出必要的論證,才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并取得成功。4、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不斷深入認識和理論創新而不斷調整實踐過程,從而引導實踐向縱深發展。實踐所能達到的程度與人對對象的認識程度是一致的,只有不斷加深對對象的認識才可能不斷加深對對象的改造。認識和實踐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認識和發展認識,而不斷發展的認識又反過來指導實踐不斷進步。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把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統一起來。5、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具有兩面性。正確的認識可以指導實踐取得成功,而錯誤的認識則有可能導致實踐失敗。
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受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制約,任何實踐活動都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自己的設計"向"改變生活"的轉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事物的現存形式,以滿足人的需要,實踐在認識指導下進行,要把源于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這是實現認識飛躍到實踐的決定性環節。所以"設計"一定是為了改變生活,也一定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
35.浙江武義縣后陳村是全縣經濟條件較好的村,但由于財務使用不透明,村民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連續向縣紀委、街道反映村里的問題,卻長期得不到徹底解決。自2003年,連續兩任村支書因經濟問題被查處。2004年初,村里有1000多畝土地,被征收后獲得補償金1900多萬元。在人均發放7000元后,還剩1000多萬元。如何處理集體資產成為村內一個難題,為幫助村民尋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由縣紀委牽頭的村務監督改革指導小組進駐后陳村。指導組在大量聽取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成立一個相對獨立于村委會及村黨支部的監督委員會,真正能從根本上讓村民有效制約干部的權力。6月,后陳村在海選村委會基礎上由群眾選舉產生了全國第一個村級監督組織--村務監督委員會,與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起稱為"三委會"。
村務監督委員會成立不久,即對村里兩口池塘的承包進行了全程監督,結果每口池塘三年的收入從2.8萬元升至5.8萬元。2005年,后陳村舉行垃圾清運投標會。村委會主任、監委會主任到場監督,不到5分鐘結果就出來了。沒有人對投標公正性表示質疑。
監督委員會成立后,后陳村每年的創收情況,包括出租土地給廣告公司做廣告牌,
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2年11月20日)
(1)為什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4分)
(2)為什么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6分)
答案:(1)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近代以來的奮斗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因此必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經過九十多年艱苦奮斗,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使中國人民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某圖書館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乞丐、拾荒者和衣衫襤褸的民工小心翼翼進來了,無人阻攔。于是他們便堂而皇之地在館內讀書、看報。有讀者對此表示不滿,向館長抱怨說:"圖書館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入閱讀,就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館長回答說:"我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閱讀,但你有權選擇離開。"
此事被發在微博上,頓時觸動了社會的神經,引發人們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和思考。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一場圖書館辦館理念的大討論由此引發。
公共圖書館一向更愿意向體面的文化人敞開,常在門口凜然告示:"衣衫不整,拒絕入內"!把讀者分成三六九等,拒絕部分人進入。其公益性大打折扣,而該館館長希望圖書館成為"每一個讀者的天堂","無論任何人,只有走進了圖書館,在知識面前都有著同等的權利,不得有高低貴賤之分"。為此,該館在全國同行中率先推出免費閱讀制度,任何人進館借閱書籍都不需要證件和費用,以體現人道、人文的公共圖書館辦館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務。
對于圖書館免費開放可能帶來的問題,該館有關負責人感觸頗深,自圖書館實行零門檻后,我們不僅沒有感到壓力增加,反而感覺開放的時間越長,不尊重這種權利的讀者越少。我們和讀者都被這種和諧的環境所改變,至于進館要先洗洗手,館內并沒有硬性規定,耳濡目染的時間長了,誰都會自覺地先洗手,然后再閱讀。
"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是文學大師、曾擔任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的博爾赫斯的一句名言。該圖書館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費開放,不啻于一輪明亮的太陽,讓乞丐和拾荒者在得到溫暖的同時,也凈化了我們的心靈。
摘編自《中國青年》(2011年第5期)、《光明日報》(2012年5月10日)
(1)從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閱讀,但你有權選擇離開"?(5分)
(2)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有何啟示?(5分)
(1)從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閱讀,但你有權選擇離開?
答:1、人人生而平等,我國憲法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平等地受到同等的待遇,不因性別、民族、宗教信仰、等其他因素而區別對待。憲法尊重和保護人權。
2、自由平等觀念是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體現了公民的權利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不能因為是乞丐或者拾荒者而剝奪了他們進入圖書館的權利。
3、公民的權利不受任何人的非法剝奪,圖書館館長的話恰好印證了他沒有法律依據拒絕乞丐和拾荒者的進入,這正體現了自由平等地觀念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館長有義務依照法律來執行。
4、該讀者有權利進入圖書館學習,也有權利離開、這正也說明了權利的兩面性,公民可以處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權利,可以選擇行使自己的權利,也可以選擇放棄。
5、權利的行使不能阻礙他人權利的正常行使,這也體驗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使。權利與義務正是對應的。
(2)答:材料中體現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也凸顯了營造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性。人與人和諧相處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平等原則。平等待人,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的前提,與人交往應一視同仁,不因社會地位等原因而有所區別對待,要尊重他人。第二、寬容原則。寬容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必不可少的條件。人與人之間應寬容以待,和諧共存。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要求。材料中恰好體現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和價值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