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2013年輔導員招聘筆試今將舉行。記者獲悉,此次揚州大學招聘20名輔導員,卻有1332人報名參加,其中有10多名博士生,而大部分碩士生都來自著名的“985”高校,如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據了解,大學輔導員工資并不高,且工作瑣碎繁雜。不少網友質疑:高學歷畢業生報名做輔導員,是浪費人才還是培養精英?1000多名碩士、博士競相應聘的背后,是否說明了碩士生就業率降低的事實?
現象
1332位博士碩士“搶”20個大學輔導員
記者了解到,此次揚州大學招聘輔導員,其中有一些硬性條件:必須是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高校研究生畢業且獲碩士及以上學位者;是中共黨員;曾擔任主要學生干部,有較強的組織管理、文字表達和口頭表述能力;曾獲得校級及以上榮譽稱號或獎學金;應聘人員為1985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
揚州大學人事科科長王桂林告訴記者,即使有這么多條件限制,在招聘信息發出短短一周,學校就收到符合條件的簡歷近200多份,現在報名人數已達到1332人,呈現出人數多、名校多、學歷高的特點。記者搜索了招聘信息,發現其中大部分應聘者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985”高校。
“2012年3月,我們進行了一次輔導員招聘,由于招聘時間較遲,將近400人參加應聘,其中包含12個博士生。”王桂林告訴記者,此次報名應聘者中,除了有來自復旦、人大、北師大、同濟、南大等名牌大學的碩士,也有10多位高學歷的名校博士生,從應聘信息來看,大部分應聘者學術成績良好、綜合素質較高,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學、哲學等專業人才外,還有一些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也前來應聘。
探因
輔導員有編制、上升空間大
大學生以此作為高升跳板
為何大學輔導員這么受歡迎?記者昨采訪了不少前來咨詢招聘事宜的學生。
一位來自南大的碩士研究生張敏(化名)告訴記者,自己雖然學的是金融專業,還曾留過學,專業有點不太對口,但輔導員這個崗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如能通過專業課進修向專業課老師轉型,加上自己的留學背景,將來在學校對外交流上會有優勢。”
而來自四川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小楊則告訴記者,他選擇來揚州大學考輔導員,很大一個原因是輔導員有事業編制,雖說工資不高,但工作穩定,這對于他們來說比較有吸引力,“并不是每所高校的輔導員都有編制,但揚大輔導員卻有,這是吸引很多人來報名的原因吧。”
王桂林解釋,大學學術氛圍強,對于一些想繼續深造,做學術型的高材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也是一些博士生報考輔導員的一個重要原因。“輔導員這個崗位的確有較大成長空間,到一定年齡后,要么就是繼續往上升職為行政人員,要么就是往學術性轉型。”
名校博士生當輔導員
浪費人才還是培養精英?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現在不少高校都對輔導員學歷作出了要求。此前,華中師大公布今年輔導員招聘公告,學歷要求“原則上為全日制博士學歷”;而很多高校在輔導員的招聘中,也引來了不少“博士生輔導員”報名。
不少網友質疑:“一個博士生多年所積累的學術研究方向,擔任輔導員后可能被行政事務性工作荒廢。”甚至有網友斷言,博士生未必能做好輔導員工作。
對此,王桂林認為,長期以來,大家都以學生“保姆”的要求來界定輔導員的工作,而實際上輔導員更大層面上是要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學校招聘優質輔導員,是要建立一批職業化的輔導員團隊,來提升輔導員的整體素質。”王桂林強調,招來的輔導員,其實是有著雙重身份,除了負責學生工作外,他們同時還負責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一般學校會根據他們的學科背景,將他們調配到對口院系,讓其對學生的職業規劃、人生發展,提供專業性指導。
山東大學畢業的博士生宋茜(化名),已在揚大某學院擔任了兩年的輔導員。她認為,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高學歷輔導員生活閱歷更豐富,指導更有專業性,“經常就有學生詢問我,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繼續深造,作為過來人,我們也更有發言權。”
【本報連線】
多學三年仍難就業
考研為何依舊火熱?
近幾年來,研究生就業率連續下降;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持續升溫的“考研熱”。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除了部分學生將考研作為“就業出口”、部分用人單位看重應聘者的學位外,一些二本、三本高校以考研為目的培養學生,將大學扭曲成了“考研基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熊丙奇認為,要使考研熱回歸理性,首先需要研究生教育回歸理性,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尤其是研究生招考制度。“當前,我國不少高校把舉辦碩士點、博士點和招收大規模的研究生作為學校上水平的重要指標,為此,根本不顧及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而一味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這種辦學導向為考研熱火上澆油。”
揚州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楊桂元認為,研究生的報考“熱”和就業“冷”,也反映了報考者存在著考研“好就業”的心理,“現在一些用人單位提出‘本科以上’的學歷要求,并不真的意味著研究生應聘就比本科生更有優勢,用人單位更注重應聘者的實踐能力、綜合素養和對崗位的適應程度。”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