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北郵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張平、陶小峰導師組介紹如下:
張平,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無線通信。1990年獲北京郵電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學通報》副主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第五屆咨詢委員、科技部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科技部863主題專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總體專家、IMT-Advanced 5G專家組成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次、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多次;代表大陸學者第一次獲JCN最佳論文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10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出版書籍7本,多篇SCI檢索論文,具有較高影響因子;獲授權發明專利授權131項,其中關鍵的技術已經形成了7項國際標準。
陶小峰,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IET會士,IEEE高級會員,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2010年),移動互聯網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IEEE通信學會北京分會主席。近五年發表SCI論文40余篇,獲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2次,撰寫中英文專著各1部,中文專著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獲授權發明專利80項,兩次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計劃;獲2013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陳宇,男,講師,碩士生導師。2006年獲得北京郵電大學學士學位,分別于2007和2013獲得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碩士和博士學位。從2008到2015一直在倫敦大學學院工作,職位為研究助理,后升格為博士后研究員,主要負責歐盟FP7項目—合作對象網絡。
崔琪楣,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泛網無線通信中心主任,IEEE Senior Member。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家863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子課題等十多項。已在通信領域核心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SCI/EI論文九十余篇;出版著作2部(一部獲 “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譯著1部。曾獲第三十一屆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青年科學家獎、2010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IEEE WCNC 2014國際會議的“最佳論文獎”、IEEEISCIT 2012國際會議唯一“最佳論文獎”、2009ACM MobiCom國際會議展示獎等。獲得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二十余項和國際專利5項,多項專利已轉讓給中國企業。十余篇標準文稿已被3GPP LTE-Advanced國際標準化組織接納。研究方向:面向新一代(5G及Beyond)寬帶移動通信網絡的新理論及技術、無線大數據基礎理論研究、基于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數據挖掘與分析、機器類型通信傳輸與組網研究。
E-mail:cuiqimei@bupt.edu.cn
鄧鋼,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博士。
電子郵箱:denggang@bupt.edu.cn。
研究方向: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馮志勇,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科學青年基金獲得者,國際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論壇(NGMN)技術顧問(Advisor),“北斗衛星系統”頻率組專家,IEEE高級會員;IET Communication,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等國際期刊編委。從事無線通信及網絡方面的研究,在認知無線網絡、寬帶無線通信、無線電頻譜監測與管理、無線網絡大數據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主持了多項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作為中方負責人參與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包括歐盟FP6和歐盟FP7大型國際重點合作項目。在IEEE JSAC等國際期刊和會議發表SCI/EI檢索論文120余篇,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40余項,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被接納ITU、IEEE等國際標準化提案40余篇,形成ITU、IEEE等4項國際標準。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發明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通信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研究方向為:無線通信網絡新理論及技術。
范紹帥,男,講師,碩士生導師。2015年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2015年至2017年于北京郵電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從事5G組網及關鍵技術、智能信息處理及網絡自組織技術、室內混合定位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大唐電信研究院、華為、上海貝爾等企業合作項目,發表論文2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研究方向: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聯系方式:fanss@bupt.edu.cn。
侯延昭,男,講師,北京郵電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計算無線通信理論、軟件無線電平臺研發等。
郵箱:houyanzhao@bupt.edu.cn
胡錚,男,副教授。2008年在北京郵電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4~2015年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訪問學者。長期從事移動互聯網及業務計算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信物融合空間用戶行為認知,以及人機融合智能知識工程自動化。目前任北郵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昌基地副主任,“北郵-海馬云新媒體行為認知聯合實驗室”主任。近年來,主持過國家重大專項及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并作為骨干參與多項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國際合作課題、歐盟項目課題等。已在國內外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余篇,授權技術發明專利10余項。作為項目北郵課題骨干于2009年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招生方向為數據科學、行為認知與智能系統(工學學位),以及無線大數據與泛在智能系統(專業學位)。
黃賽,男,講師,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秘書。2017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IEEE會員。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Wireless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國際期刊以及IEEEICC,IEEE GLOBECOM等國際會議審稿人。研究方向為基于機器學習的智能信號處理,基于貝葉斯估計的統計頻譜感知與分析,通用無線信號快速檢測與深度識別、5G及向后演進網絡的協議分析等。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發表SCI/EI論文3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
研究方向:智能信號處理新技術。 聯系方式:huangsai@bupt.edu.cn
康桂霞,女,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在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4年在德國西門子公司總部未來無線概念部從事4G前沿研究。現任中國電子學會嵌入式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智慧醫療產學研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任。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北京市海聚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
長期致力于無線傳輸創新理論、技術及其創新應用的研發,對前沿學科方向有敏銳的洞察力。研發了國內首個吞吐量達1Gbps的新一代超高速無線局域網試驗系統,驗證了長訓練域導頻碼、準并行LDPC置信傳播譯碼、頻譜感知等核心技術。于2005年提出了跨學科發展方向“無線電子健康(WeHealth)”,在時延、可靠性、能效、智能化等多個維度優化現有的無線通信網絡,并搭建了多參數傳感器信息采集、異構網絡協同、無線自組織網絡等科研試驗平臺。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近年來在醫療健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向進行深度研發,基于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開展慢病、癌癥等風險評估;此外,與各大醫院合作,開展腦科學醫療影像的深度挖掘和臨床輔助決策。上述研究工作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科技部國際合作等項目支持。出版中英文專著4本,發表SCI、EI檢索論文150余篇,申請/授權專利25余項。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
研究方向為:移動物聯通信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
郵箱:gxkang@bupt.edu.cn
李立華,女,教授,碩士生導師。2004年獲北京郵電大學電路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隨后在北京郵電大學任教,2006年在英國Brunel大學進行學術訪問。主要從事B3G、4G移動通信系統中無線傳輸技術的研究,包括自適應編碼調制、鏈路自適應技術、多天線MIMO技術、協同傳輸技術等。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以及企業合作項目。在國內外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6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20余項,出版專著3部,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2項。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IEEE會員,IMT-Advanced推進組技術組成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E-mail:lilihua@bupt.edu.cn。
李娜,女,講師,博士。2009年和2012年本科和碩士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博士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現為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講師,移動互聯網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科研秘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一代移動通信、無線接入安全、物理層安全等。
郵箱:Lina_Lena@bupt.edu.cn
李亦農,男,生于1971年,講師。1998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研究方向為語音信號處理、模式識別、語音識別、人工智能、無線通信業務與終端、大數據,參與多項863項目;曾作為團隊成員榮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究方向:大數據。 Email: hoplee@bupt.edu.cn
劉寶玲,女,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專職副主任,主要從事無線通信基礎理論和新型電子電路技術的研究,在二維RAKE接收、WCDMA關鍵技術仿真、多用戶MIMO OFDM系統的同步和信道估計及檢測、新型超高速高密度電子電路設計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創新性成果。2006年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兼任北京電子學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劉培植,男,教授,碩士生導師。多年從事通信網絡、光通信、軟交換、無線寬帶通信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通信與電路系統的教學工作。主持、參與并完成多項如“PCN試驗網設備和成網的研究”、“光纖寬帶接入網技術研究”、“基于千兆以太網的寬帶無源光纖網絡系統”、“支持多媒體和移動業務的軟交換系統”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完成數字程控交換機、綜合數字排隊系統、接入網設備、PON、光纜自動檢測系統等產品研制。兩項產品獲信息產業部科學進步獎。現在主要從事無線寬帶網絡研究,包括WiMAX 、WiFiMesh等技術及應用研究。研究方向:寬帶通信。 Email:liupz@bupt.edu.cn
馬楠,男,講師,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員。2007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4G及5G移動通信系統中的相關理論與技術,對通信系統的體系架構、無線資源管理算法、測試測量理論等有深入研究。主持和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項目、國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9年獲得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長期參與通信標準化工作,是一項通信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Email:manan@bupt.edu.cn
聶高峰,男,生于1988年,講師。2016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研究方向為超密集組網關鍵技術研究,無線資源管理研究,參與多項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論文多篇。研究方向:5G組網技術研究,網絡體系架構研究。聯系電話:010-61198102-721(辦) Email:niegaofeng@bupt.edu.cn
唐恬,男,講師。工作于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移動通信領域的工程實踐、理論研究工作。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863項目、國家/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論文10余篇。曾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次。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物理層關鍵技術。聯系方式:tangtian@bupt.edu.cn。
唐曉晟,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工作于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期從事計算機通信、移動通信領域的工程實踐、理論研究工作有著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社交關系識別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包括社交關系分析和相關數據挖掘。從事過的研究工作包括三網融合環境下用戶為中心的業務研究、異構網絡和個人設備的條件下統一的跨系統的業務提供方式、TD-SCDMA無線終端綜合測試儀器的技術研發及產品化等。先后參與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項目、歐盟IST框架等10余個項目,擔任項目負責人或主研人。發表論文10余篇,專著3本,申請專利5項。
田輝,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絡信息處理研究中心主任,無線通信測試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 JTC1/無線傳感器網絡工作組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 JTC1/SC6國內技術歸口WG8NGN召集人,中國ITS聯網電子收費工作組專家組員。長期從事先進移動通信系統及無線網絡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和參加了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重大項目、國家 863目標導向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10余項國家級及多項企業合作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發表論文10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47項,其中17項已授權,7項已轉讓;被國際、國內標準化組織3GPP、3GPP2、CCSA、IMT-Advanced國內推進組采納提案18篇。研究興趣包括無線資源管理與優化,組網及干擾協調,天地一體化網絡及基于云的計算、無線資源協調,網絡自組織及機器學習,M2M,用戶行為分析等。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通信網理論及技術。
田磊,男,講師,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畢業。自2009年,從事無線移動通信信道測量與建模研究,包括無線寬帶系統信道測量方法、多天線(MIMO)系統信道測量方法、信道特性參數提取算法,信道的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特性的建模,以及移動通信信道模型的建模。目前,主要研究面向5G移動通信系統的高頻段和Massive MIMO信道測量與建模。
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王強,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麻省理工學院(MIT)訪問學者(2017-2018)。2008年獲北京郵電大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主持或承擔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十余項。在國際期刊和會議發表SCI/EI論文4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20項,出版著作2部,先后完成5項先進移動網絡試驗平臺和軟硬件系統開發,成果入選2010年教育部“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主要研究興趣及招生方向包括移動網絡與信息理論,高維數據統計/深度強化學習及其在無人網絡/智慧交通/計算經濟等應用。聯系方式:wangq@bupt.edu.cn。
王瑩,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為異構網絡體系結構、無線資源管理與優化、系統級仿真與性能評估。2004年在日本NiCT作短期訪問;2005年在香港大學訪問,2014年在滑鐵盧大學訪問。具有豐富的項目管理和國際合作經驗,主持并參與完成多個國際項目,包括中瑞政府間高科技合作項目,歐盟第六框架 MING-T 項目,歐盟第七框架S2EuNet項目。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次,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次,工業與信息化部重大技術發明獎1次,2007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已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檢索26篇;申請發明專利40項,20項已授權;出版《無線資源管理》等專著5部。具有豐富的標準化工作經驗,曾參與中國評估組向ITU提交4G評估報告。擔任2009 ChinaCom學術會議論壇主席(workshopchair),IEEE WCNC2013和IEEE ICC 2015的會議宣傳主席(publicity chair)。
尉志青.JPG尉志青,男,講師,泛網無線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IEEE會員,IET會員,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WirelessCommunications Letters,IET Communications等國際期刊以及IEEEICC,IEEE GLOBECOM等國際會議審稿人。參與多項國家級重大項目,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寬帶無線通信網絡,包括認知無線網絡,移動社交網絡,車聯網,雷達通信一體化等。截至2015年10月,發表SCI/EI檢索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4項。
研究方向: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徐瑨,女,副教授,隸屬于北京郵電大學無線新技術研究所(WTI)和移動互聯網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008年獲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電路與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無線系統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寬帶無線傳輸技術、無線組網技術、干擾消除技術、無線網絡安全技術等。先后承擔并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橫向合作課題等多項科研項目。長期參與移動通信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向3GPP、CCSA提交提案120余篇,接受85篇,參與五項國際標準編寫。已發表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16項,獲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三次。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電子郵箱:jin.xu@bupt.edu.cn
許曉東,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2013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針對下一代移動系統的無線組網理論及關鍵技術開展了長期的研究,包括全面協作的分布式網絡架構、混合組網、干擾抑制、資源分配、認知無線電技術和軟件定義網絡等。目前已完成自然科學基金、863、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十余項項目,正在從事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級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長期參與移動通信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向3GPP、CCSA提交提案70余篇,20余篇提案被接納并形成4項正式發布的國際標準。移動通信試驗系統及試驗網研究成果入選2010年教育部“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已發表80余篇論文,其中SCI檢索20余篇;申請專利50余項,27項專利已授權,其中美國授權2項,合作出版專著8部。聯系方式:xuxiaodong@bupt.edu.cn。
招生方向:
l 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l 無線組網理論與關鍵技術
張建華,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工業和信息化部IMT-2020(5G)推進組頻率子組副組長;2013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培養計劃,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2005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培養計劃。主要從事寬帶無線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包括OFDM、信道估計和同步、MIMO、協同傳輸技術等,并在寬帶、多天線電波測量和建模方面形成了特色方向。先后主持和參加了10余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企業橫向項目。截至2015年7月,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8項,在國際會議和期刊已發表100余篇文章,其中SCI檢索30余篇,目前IEEE高級會員,多種雜志和期刊的審稿人。向國際電聯ITU-R提交文稿11篇,參加完成第四代移動通信(4G)評估的基礎國際標準ITU-R M.2135制定;向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提交文稿10余篇,參加完成4G熱點技術“中繼”信道模型的制定;2013年向3GPP提交文稿10余篇,參加完成將信道從二維擴展到三維立體模型,為5G的多天線技術研究提供可靠模型。獲通信標準化協會2009年技術進步二等獎,2008年和2012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各一次,霍英東青年教師三等獎等獎勵。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張寧波,男,副教授。2010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電路與系統專業。研究方向為多址接入技術、物聯網大連接技術;先進接收機、資源分配;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大專項項目;負責多項通信驗證系統開發項目,發表SCI/EI論文30多篇,獲得授權專利10項。研究方向:新型多址接入技術及其在物聯網中的應用。聯系電話:61198115(辦) Email: nbzhang@bupt.edu.cn
張奇勛,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1年獲得北京郵電大學電路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寬帶移動通信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的研究,包括:認知無線網絡、5G移動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機器通信網絡技術、移動網絡大數據挖掘分析和應用技術研究。主持和參加十余項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以及企業合作項目。截至2015年10月已出版1本中文專著和1本英文專著,在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被SCI檢索論文20余篇,EI檢索論文40余篇);被ITU-R、IEEE國際標準化組織接納提案8項,被IMT-2020(5G)、CCSA國內行業標準化組織接納提案11項;申請國內/國際發明專利共39項(其中:獲授權國內發明專利8項,申請國際PCT專利11項)。參與指導博士研究生3人(含1名外籍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10余人,其中5人獲得國家獎學金。獲得2013年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五)。獲得ICT-Mobile Summit 2009國際會議平臺展示唯一最佳展示獎(Best Demonstration)。研究方向: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聯系方式:zhangqixun@bupt.edu.cn
張雪菲,女,講師。2015年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2013年受邀訪問悉尼大學一年。主要從事協作傳輸理論的研究,包括異構網絡/車載網絡的性能分析和設計等。先后參加了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項目和企業橫向項目。在國際會議和期刊已發表10余篇文章,其中SCI檢索9篇。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張軼凡,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7年獲得北京郵電大學電路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寬帶移動通信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的研究,包括:認知無線網絡、5G移動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以及企業合作項目。
研究方向: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聯系方式:zhangyf@bupt.edu.cn
張治,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及寬帶無線通信的相關理論與技術,包括物理層技術、無線(射頻)測量技術、無線資源管理及QoS、移動性管理等,并在數字信號處理(器)、嵌入式系統開發、(無線)測試儀器與通信網絡設計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科研經驗。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973/863計劃項目、國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以及多項國際國內橫向合作項目。在國內外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通信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現任工業與信息化部TD-LTE工作組專家,“無線通信測試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聯系方式:zhangzhi@bupt.edu.cn。主要研究方向: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新理論及技術
朱旭振,男,講師。
2015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專注于大數據環境下的鏈路預測、推薦系統以及復雜網絡上的傳播動力學,參與多項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多項數據挖掘和分析項目,發表論文多篇。研究方向: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挖掘與傳播動力學研究。
Email:zhuxuzhen@bupt.edu.cn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