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武漢大學碩士生為找工作“隱證”降級冒充本科生應聘》的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爭論,以“研究生就業不如本科生”為主題的報道也頻頻見諸報端。對于“研究生就業不如本科生”的結論,有媒體援引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數據,“從考研人數首次突破百萬的2005年開始到2009年,碩士生研究生就業率連續下降。2009年和2010年,碩士生的就業率甚至不如本科生。”
碩士生和本科生就業率的比較數據,引發全社會對碩士生就業困境的關注,更成為不少人肆意批判研究生教育的有力佐證。而事實上,盡管研究生在就業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但目前尚不能證明國內研究生的就業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在就業方面依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我們不應用就業率這樣一個單一的指標來簡單、粗暴地否定我國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的研究生教育。
首先,就業率這個數據本身的準確性、真實性值得懷疑。
近年來,關于高校就業率造假的消息屢見不鮮,很多高校為了追求就業率,通過“不就業不發畢業證”的方式,強迫學生簽訂虛假的就業合同。于是,在高校甚至教育部門發布的就業率數據中,有不少“被就業”的水分。教育部2011年發布的《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規定,“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雖說普通高校畢業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但由于本科生占到了普通高校畢業生的絕大多數,就業率與招生掛鉤的政策實際上指向的是本科專業。其實早在2004年底,教育部就在“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表示,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但是,當年這種“將專業設置與就業率掛鉤的做法并沒有有效改變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反而催生了高校就業率注水與造假,一些高校從生計出發——招生計劃意味著學校的學費收入和相關老師的飯碗——不但編造就業數據,還出現大學生‘被就業’和‘被要求就業’的亂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經說過。而今,在教育行政部門對就業率更為嚴格的要求下,更是助長了占普通高校畢業生絕大多數的本科生就業率造假,反而不那么光鮮的碩士生就業率可能更真實一些。
其次,簡單地比較本科生與碩士生的初次就業率意義不大。
初次就業率,是指畢業生在離校時已經確定就業去向的畢業生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初次就業率的統計時間是在畢業生離校的時候,因此并不代表最終就業率。在歐美發達國家,初次就業率也很低,但并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關注,因為很多畢業生是在畢業之后找到工作的,相當多的畢業生是畢業后才開始找工作的。我國政府有關部門除了報道初次就業率,還報道年底就業率。從近年來公布的數據看,年底就業率一般都會比初次就業率有非常顯著的提高。由此可見,畢業后半年之內找到工作的比例還是很高的。如果有畢業兩、三年后的就業率數據,可以預計也會有所提高。因此,初次就業率不是最終就業率,不應成為評價高校就業狀況和教育質量的唯一指標。并且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多付出幾年時間成本,學歷比本科生高,相應地對就業的期望也更高,所以研究生在擇業方面比本科生要求高,用于選擇符合自己心中理想值的工作的時間也就更長,初次就業率并不能準確反映就業水平。
再次,就業率只能說明數量問題,而不能反映就業質量。
就業率反映的只是數量問題,不能反映就業質量,因此也就不能體現全面的就業水平。。分析就業問題的重點是就業質量,而收入是反映就業質量的指標之一。北京大學2011年的調查顯示,畢業生的起薪具有明顯的學歷越高起薪越多的特點。從算術平均值看,專科生為1856元;本科生為2743元;碩士生為4003元;博士生為5118元。而從近期的“2012屆廣州高校畢業生專場供需見面會”也可以看出,對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需求較多,并且成增長趨勢。從企業提供的薪酬水平來看,大專學歷工資水平在1700元—2700元之間;本科學歷工資水平約在2200元—4800元之間;研究生以上學歷工資水平在4000元—6500元之間。此外,研究生的就業特點與本科生有很大不同,他們在就業去向結構上有很大差異,研究生在省會以上城市和事業單位的就業比例很高,這也能從某種程度反映就業質量問題。
最后,我國低端人才需求率遠高于高端人才的實際情況客觀上造成“研究生就業難”。
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和我國的經濟產業需求有很大關系。研究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對畢業生就業的吸納能力小,在這些部門就業的流動性差。而從企業需求方面來看,目前我國對研究生有實際需求的產業仍不算太多,低端產業仍占很大比例,這客觀上造成對高學歷人才的吸納能力有限。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這一問題會有所緩解。
研究生就業率走低,固然反映了研究生擴招后,由于門檻降低,加之師資、硬件設施跟不上帶來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問題,以及研究生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等問題,但也應全面、深入、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而不能僅憑就業率這一項指標就武斷地“一竿打死”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陷入“新讀書無用論”的謬誤之中。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