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學系中國史研究生導師李文杰介紹如下:
李文杰,副教授,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
電子郵箱:wenjieli@history.ecnu.edu.cn
通訊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500號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0241
研究方向
晚清史
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
中國近現代政治與外交
社會兼職
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
學習經歷
2000年9月——2004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2004年9月——2007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
2007年9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
學術成果
著作
1.《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論文
1.《總理衙門的初期形態——〈四柏軒雅集啟〉考釋》,《政大史粹》第16期(2009年6月)。
2.《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研究》,《史林》2010年第5期。
3.《首部漢譯美國憲法問世考》,《北大史學》第1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4.《總理衙門章京的日常生活與仕宦生涯——〈懲齋日記〉與楊宜治其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2010年12月)。
5.《晚清總理衙門的章京考試——兼論科舉制度下外交官的選任》,《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
6.《總理衙門的翻譯官》,《歷史檔案》2011年第5期。
7.《論總理衙門的保獎制度》,《社會科學戰線》2011第8期。
8.《日俄戰爭之后中國收回威海衛的嘗試與曲折》,《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9.《新發現的陳蘭彬信函釋讀——留美幼童撤回事件之補證》,《史林》2013年第1期。
10.《晚清駐外公使的保舉與選任》,《清華學報》新41卷第1期(2013年3月)。
11.《繼承與開新之間——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嬗替與結構變遷》,《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12.《從士大夫到外交官的轉變:由汪大燮的經歷看清末民初外交官轉型的一種模式》,《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2期(2014年11月)。
13.《晚清駐外參贊研究》,《歷史檔案》2015年第1期。
14.《光緒帝親政前的習批奏折探析》,《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6期。
15.《清代的“早朝”——御門聽政的發展及其衰微》,《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1期。
16.《清代軍機章京的考選》,《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2期。
17.《君相關系的終曲——清季內閣與軍機處改革》,《清史研究》2018年第1期。
18.《息借商款與晚清財政》,《歷史研究》2018年第1期。
19.《垂簾聽政、訓政、歸政與晚清的奏折處理》,《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2期。
20.《清代同光年間的早朝》,《文史》2018年第2期。
21.《議會與會議——晚清議院論的側面》,《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一般文章
1.《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4年2月16日。
2.《被重新發現的康有為》,《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11月29日。
3.《多注重近代制度史的研究》,《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5年12月5日。
4.《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6年12月2日。
5.《晚清的文書流轉與史料價值的大小》,《文匯報·文匯學人》2017年09月15日。
資料整理
1.《呂海寰資料兩種》,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史資料》總第123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2.《英軺日記兩種》(整理者之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研究項目
1.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清總理衙門、外務部職官年表整理與職官群體研究”(12YJC770032)。
2.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和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晨光計劃項目“晚清駐外外交官群體研究”(12CG26)。
3.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季中央政府的文書流轉、政務運作與制度變遷研究”(16CZS060)。
4.2016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晚清外交官與20世紀初期的西藏局勢”(16PJC023)。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