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擴招速度太快,超過了學校和導師的承受能力。有的導師校內外帶的研究生多達幾十個,許多導師還有行政職務,哪有時間和精力去管那么多學生?”邱均平說。
東南大學2012年上半年對2044名研究生的調查問卷發現,該校每周都與導師交流的學生僅有33.76%,40.66%的學生每月向導師匯報1~2次,19.81%的學生一學期向導師匯報1~2次,5.77%的學生和導師基本不見面。
一位研究生對記者說:“一位導師教授眾多弟子,質量參差不齊現象不可避免,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大幅降低,不被‘市場’看好也是必然的。”
高期望值+低含金量
“念了這么多年書,我不愿就低,希望找到掙得多、地位高的工作。”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專業的一位研究生說出了這一群體的心聲。部分研究生過高的期望值與較低的就職能力之間的落差,也是其就業難的內在因素。
盡管研究生的學歷“含金量”不足,但在一些研究生眼里,學歷依然是其高于本科生的“資本”。江蘇省教育部門的最近調查顯示,本科生的工薪期待底線是2695元,研究生則接近5000元。然而,這樣的高期望值并未得到企業的認同,一些企業負責人更傾向于本科生,“與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生源多、姿態低,對工作崗位認可度和珍惜度較高,跳槽幾率小一些。”
除了過高的期望值,部分研究生還缺乏求職訓練,欠缺求職技巧。遼寧大學哲學系的梁強對本刊記者說:“我出去實習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研究生,就連復印機正反面復印、寫作申請辦公用品的公文這樣簡單的工作都不會。”
“進入職場與在校不同,必須學會如何在職場上與人打交道,盡快適應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變”。今年碩士畢業的張芳菲說:“但學校的就業指導只是教我們如何寫求職簡歷這類簡單的事情,希望得到更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
本刊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壓力下,一些研究生已經開始“被迫”轉變觀念,在就業的地域、崗位、薪資要求等方面放寬標準。“許多以前看不上的企業,現在碩士們都排著隊遞簡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肖凌云說。中山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張鵬程則表示,現在很多同學處于“饑不擇食”的狀態,什么樣的單位都會投一下。來自復旦大學等高校的數據更顯示,今年有意向或者簽約前往西部、基層就業的研究生畢業生有了大幅度提高。
受訪教育界人士認為,研究生就業難將造成國家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對本刊記者說,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研究生培養投入,每生每年教育經費已達1.2萬元,學術型研究生學費全免,專業型研究生交納1/2或1/4學費。但研究生規模在短期內迅速膨脹,帶來了過度教育、文憑貶值等問題,研究生教育的經濟社會效益并沒有充分發揮,還有可能帶來國家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
受訪業內人士和就業領域專家表示,一方面研究生應該“轉觀念”,另一方面政府、學校、老師、就業服務部門也要強化研判和分析,大力開展職業素養宣教、就業心態輔導,提供并拓寬就業信息渠道;加強引導,出臺鼓勵政策,建立引導高端人才去西部、去基層的“綠色通道”,避免研究生出現待業人數累積擴大、啃老現象加劇、人才浪費等現象。(文中受訪研究生均為化名)
就業難“追問”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就業難苗頭已經給出了警示——高校輸出的“合格”研究生,有時并不被用人單位認同
東南大學2012年對2044名研究生的調查問卷發現,79.7%學生攻讀碩士學位的主要原因是緩解就業壓力或謀求理想的工作。由于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再加上擴招后導師疏于監管、畢業限制松等原因,相當一部分研究生把學校當成了“游樂場”,“放羊”現象屢見不鮮。
“我們班上幾個女生,研究生三年就是在兩臺電腦中度過的,一邊玩偷菜游戲、一邊看著電視劇,一邊還繡著十字繡。這樣也能順利畢業,編程能力不比本科生強多少。”貴州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齊樂天這樣說。
在本刊記者的采訪中,一些研究生就是如此懶散地度過了三年難得的深造時光。當如此狀態的研究生進入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就業難也就成了必然。
選拔標準“重分輕能”
“有的考生從本科二年級就開始進行考研復習,不參加實踐活動甚至逃掉本專業的課;一些學校還用各種辦法鼓勵學生考研,以考研率作為招生資本,被戲稱為‘考研集中營’。這使得研究生院中聚集了相當一部分‘職業考生’”。中山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明章這樣描述部分研究生的“入口”狀況。
碩士選拔標準決定生源質量,影響培養質量。然而本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高校的研究生選拔標準“重分輕能”,難以實現“以才擇人”。一些考研學生反映,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公共科目外語和政治占據了很大比重,這加重了考生負擔,更擠占了專業課的學習時間。
重筆試、輕面試的現象,也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現在國家統一分A、B區劃定分數線,清華北大這樣的名牌大學報考人數多,可以實現差額復試,生源質量有保證;但一些知名度不高、報考人數不多的二、三流大學,本來上線的人數就少,沒什么選擇空間,為了完成招生名額,面試就只能走過場。”常州大學研究生部主任潘建波說,“‘寧濫勿缺’‘降低門檻’后進入的準碩士,本身素質就不達標,將來就業很可能問題多多。”
遼寧大學化學院每年招80多個碩士研究生,有近70%來自于“二流”高校。院長張向東說,這些學生的水平還是差了一點,的確讓導師左右為難:在他們身上投入較多精力,會導致團隊整體科研能力下降;只讓他們做一些基礎性或輔助性的工作,又無助于提高其能力水平。
在我國,碩士研究生分為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兩類。前者是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后者則是教學和科研人才。“目前的考試制度,使得這兩類研究生的生源難以在選拔階段加以區分”。潘建波說,兩者都是由國家統一規定錄取標準,選拔方法也一樣,都采用閉卷考試形式,學生究竟是適合鉆研學術還是適合走向行業難以體現,不利于選拔出真正有學術潛力或專業能力的學生。
學以致用強于空談理論
一些用人單位反映,當前的研究生培養過程過分強調理論素養和學術能力,培養過程缺乏特色,導致研究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發展不均衡,很難學以致用。專業設置與市場不接軌,這不僅難為了找工作的研究生,也急壞了找人才的用人單位。
云南建工集團人事部經理李帥說:“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多年未變,有的教授還沿用多年前的教材,學科前沿成果沒有及時引入教學。了解學科尖端和行業前沿的研究生,是越來越難招到了。”
培養過程重理論輕實踐,使一些研究生在求職時劣勢明顯。遼寧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碩士生周文說:“我們學理論多,天天摳書本,研究別人寫過的東西,實際操作的內容學不到,就業時特別尷尬。老師們還不如帶著我們出去拍拍片子,增加‘實戰經驗’。找工作時,拿著作品總比空談理論強得多。”
由于缺乏學校和導師的指導,不少碩士在讀書期間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尋找不痛不癢的實踐機會。華南師范大學光學碩士何喬春研究生階段只有一次實習:本校宿舍區日用品銷售,負責約500間新生宿舍掃樓式銷售,參與前期進貨和售后處理。“我也想進一些專業對口的科研院所或者相關企業鍛煉,但實在沒門路。現在的實踐經歷,自己都覺得拿不出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記者在調研中接觸到的一些研究生,專業課程較為繁重、導師要求較為嚴格,自己也爭取了更多實習實踐機會,盡管讀研期間比較辛苦,但他們面對就業時更加自信、輕松。
“文學碩士的課程相對輕松,從研一起我就注意拓展課外知識和尋求實踐機會”。湖北大學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張又琳說在導師推薦下,前三個學期就閱讀了20多本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參與了武漢天河機場文化建設、大別山石頭咀鎮農民思想狀況及家庭狀態調查等多個項目,又自學了社會學、教育學、數學知識和數據分析軟件使用等,研二時還到一家環保企業和一家基層土地儲備中心實習。“現在面臨就業,我的心態很平和,相信自己所學一定有用武之地。”
即將在今年畢業的鄭宇航,是東北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生。早在2012年10月,他就順利地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約。“我讀的研究生是兩年制,這一年多來導師始終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從周一至周六,早八點到晚上九點半,大家不是在課堂就是在實驗室。一入學我們就參加了研發虹膜識別系統、面像識別系統等前沿實驗,除了數學知識外,還大量學習了計算機知識、經濟理論。”正是在這樣的大負荷錘煉中,他找到了明確的就業目標,也賺到了求職的“本錢”。
與學術型碩士相比,專業碩士所學課程實用性更強,就業目標也更明確。遼寧大學法學專業碩士祁陽說:“我們入學時,就明確將來要做律師或法官,始終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每周有4天全天8小時上課,課程量非常大,都是專題式的研究。還經常有法官、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到校來給我們作報告,幫我們樹立法學邏輯思維。研二時,90%以上的同學都通過了司法考試。回頭看這幾年,覺得沒有白學,對自身定位和未來職業發展更清晰了。”
碩士質量不能自說自話
“過去,研究生是‘物以稀為貴’,高校畢業一個社會吸收一個。‘進多少、出多少’已經成為絕大多數高校不可動搖的‘生產理念’。”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對本刊記者說,“直到現在,能不能畢業還是高校說了算,但能不能就業絕對是社會說了算。研究生就業難苗頭已經給出了警示——高校輸出的‘合格’研究生,有時并不被用人單位認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工作部部長康為茂說,一些不適合深造的本科生躋身研究生隊伍,不把學業放在心上,或混日子,或到校外攬兼職、掙外快,目的功利,學風浮躁,缺乏真才實學,甚至難以獨立完成畢業論文。這些“不學無術”的學生,也能順利畢業,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不可避免地要面臨“畢業即失業”的處境。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問責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教育部門對高校的評價,而“自體評價”很難做到真正的客觀、公正。“社會評價機制的缺失,讓碩士質量漸漸喪失來自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甚至是導師自身的認同:學生覺得碩士教育作用不大,家長覺得國內碩士含金量太低,用人單位覺得碩士生還不如本科生好使,導師覺得碩士水平比不過十年前的本專科生。”
受訪專家表示,當前環境下,研究生的培養定位已經從“較單一的教學科研型人才”向“以應用型人才為主、教學科研型人才為輔”轉變,研究生教育質量如何,高校再也不能自說自話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