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研究生導師孟鐘捷介紹如下:
孟鐘捷,教授、博士生導師 系主任、跨區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歷史教育比較研究中心副主任,歷史學系
聯系電話:021-54345037
辦公時間:8:00-16:00
傳 真:021-54342643主
辦公地點:閔行校區人文學院歷史系1207室
電子郵箱:zjmeng@history.ecnu.edu.cn
通訊地址:上海市東川路500號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0241)
研究方向
20世紀世界史、德國現當代社會史、國際歷史教育比較研究
社會兼職
國際歷史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德國史學會秘書長
上海世界史學會副會長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理事
學術成果
一、學術論文
1、《魏瑪德國“歷史傳記之爭”及其史學啟示》,載《歷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162-179頁。
2、《統一后德國的身份認同與大屠殺歷史爭議——1996年的“戈德哈根之爭”》,載《世界歷史》2015年第1期,第55-68頁。
3、《如何培育健康的歷史意識——試論德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二戰歷史敘述》,載《世界歷史》2013年第3期,第56-62頁;后轉載于《新華文摘》2013年第18期,第64-67頁。
4、《試析魏瑪德國勞資關系的演變——以8小時工作制的興衰為中心》,載《世界歷史》2011年第4期,第48-58頁。
5、《二戰后德國企業代表會體制的重建(1945-1952)》‚載《世界歷史》2009年第4期‚第43-51頁‚后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09年第12期‚第59-65頁。
6、《勞資利益團體合作與一戰結束前后的德國社會——試論<斯廷內斯-列金協議>的起源及其意義》,載《世界歷史》2006年第1期,第92-99頁;后轉載于《下筆須論二百年:王養沖先生百歲華誕獻壽文粹》,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276頁。
7、《一位“入戲的觀察者”:德裔美國史學家弗里茨·斯特恩》,載《史學理論研究》2014年第3期,第122-126頁。
8、《公共歷史文化中的“克服歷史”之爭——近來德國公眾史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第55-60頁。
9、《1918-1924年階級合作模式的嘗試與一戰后德國勞資關系的起伏》,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第117-124頁。
10、《魏瑪德國失業保險體制的興與衰——兼論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限度》,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6期,第105-111頁。
11、《試析魏瑪德國集體合同制的興衰》‚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677-681頁。
12、《納粹黨的企業代表會政策與德國經濟民主的消亡》(第一作者),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248-253頁。
13、《德國大屠殺紀念日芻議》,載《江海學刊》2015年第4期,第153-160頁;后轉載于《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5期,第130-131頁。
14、《從德國范式看公眾史學爭議的起因、進程與影響》,載《江海學刊》2014年第2期,第157-164頁。
15、《公眾史學學科建設的可行路徑——從德國歷史教育學改革模式談起》,載《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第142-145頁。
16、《后真相與歷史書寫》,載《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4期;
17、《試析聯邦德國集體合同制的發展(1949-1990)》‚載《安徽史學》2010年第6期‚第97-102頁。
18、《試論魏瑪“福利國家”的早期實踐(1918-1920)》,載《安徽史學》2008年第5期,第5-11頁;后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08年第5期,第47-54頁。
19、《現代性與社會政策改革——1890-1933年間德國社會政策探析》,載《安徽史學》2004年第5期,第10-15頁。
20、《國家博物館與全球史教育》,載《讀書》2015年第9期,第169-175頁。
21、《新世紀以來德國歷史學研究趨向芻議》,載《國際史學研究論叢》,第1輯,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1月,第202-212頁;后經修改發表在《史學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87-93頁。
22、《評夏德明<全球視角下的全球史:在一個建立聯系的世界中之理論與方法>》,載《全球史評論》第6輯,2014年,第374-381頁。
23、《德國歷史中的“國家”》,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第25-27頁。
24、《試析魏瑪德國失業保險體制的建立》,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2期,第72-82頁。
25、《德國歷史上的住房危機與住房政策(1918-1924)——兼論住房統制模式的有效性與有限性》,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年第2期,第133-138頁。
26、《試析二戰后聯邦德國工會聯盟的重建及其意義》‚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6期‚后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工會工作》2010年第3期。
27、《試論德國魏瑪時代企業代表會體制的興衰(1920-1933)》,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3期,第55-60頁。
28、《什么是“Reich”?——從魏瑪初期的國名之爭看德國人的帝國觀念》,載《歷史教學問題》2017年第1期;
29、《公共歷史教育和德國的戰爭罪責觀——以1990年代末“武裝部隊罪行展覽之爭”為中心的考察》,,載《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2期,第52-56頁;
30、《德國的公眾史學》,載《歷史教學問題》2014年第3期,第52-55頁。
31、《歐洲意識的培育:德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歐洲一體化敘述》,載《歷史教學問題》2011年第6期,第114-118頁;
32、《“獨特道路”:德國現代歷史研究的范式轉變與反思》‚載《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4期‚第56-59頁。
33、《“經濟民主”在德國的確立:試論胡戈·辛茨海默與<魏瑪憲法>第165條》,載《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6期,第45-47頁。
34、《試論德國<企業代表會法>(1920)的緣起》,載《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第5期,第40-42頁。
35、《兩德統一與“社會伙伴關系”的東擴:1990-1992》‚載《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21-25頁。
36、《中國大學公眾史學培養方案芻議——以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為參照》,載《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4期,第40-44頁;
37、《國家演進史中的治理結構重建——德國“獨特道路論”再思考》,載《學術前沿》2014年5月上,第4-15頁;后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14年第8期,第61-68頁。
38、《歷史思維素質培養的深度與廣度:來自德國的經驗》,載《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年第19期,第53-56頁。
39、《德國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的“歷史意識”》,載《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年第3期,第43-44頁;
40、《施虐者的“受害人情結”及其出路——寫在二戰勝利79周年之際》,載《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年第7期,第8頁。
4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記憶:沖突、呈現及其意義》,載《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第6期(總365期),第16-17頁;
42、《德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國民意識教育(1991-2000)》,載余偉民、劉昶主編:《文化和教育視野中的國民意識》,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417-458頁;
43、“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t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rman Labor Union after WWII“‚ Ost-West-Review‚ 2009‚ No.1‚ Bonn‚ Germany。
44、The World War II in History Didactics of Chinese Middle Schools in Our New Century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History Didactics, History Education, And History Culture.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istory Didactics, 2012.
二、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德國魏瑪時代(1918-1933)的社會政策研究》(2013- ,進行中)
2、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世紀德國勞資和諧關系演進研究:以企業代表會體制為中心》(2007-2012,已結項)
3、上海市規劃課題:《聯邦德國工會聯盟與政治變遷》(2013- 進行中)
4、上海市曙光項目:《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的公共歷史爭議:以納粹歷史爭議位中心的考察》(2014- 進行中)
5、上海市晨光項目:《魏瑪共和國的勞工政策》(2007-2011,已結項)
6、上海高校選拔優秀青年教師專項科研基金:《聯邦德國的社會伙伴關系:歷史與經驗》(2007-2008,已結項)。
三、著作書籍
1、專著:《20世紀德國企業代表會體制演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專著:《地圖上的德國史》(第一作者),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4年、2016版。
3、專著:《德國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專著:《尋找黃金分割點:聯邦德國社會伙伴關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5、專著:《德國1920年<企業代表會法>發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6、主編(第一):《全球化進程中的歷史教育:亞歐教科書敘事特征比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
7、主編“二戰戰敗國的改造與反省叢書”,合肥:黃山書店,2015年版。
8、譯著:《德國天才》(第二譯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
9、譯著:《非自由主義的失敗:論德國的政治文化》(英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10、譯著:《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德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1、譯著:《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德語),上海:三聯書店2007、2012年版。
四、獲獎情況
1、《德國天才》入選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17)
2、上海市社科新人(2016)
3、寶鋼優秀教師獎(2015)
4、《世界文化史十五講》入選上海市精品課程(2015)
5、《德國簡史》入選上海市優秀教材獎(2015)
6、中國人文社科最軍影響力青年學者(2015)
7、申銀萬國獎(2009)
8、校優秀黨員(2009)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