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201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通知,指出今年計劃招生60.8萬,其中博士生6.9萬人,碩士生53.9萬人。對比之前2012年51.7萬人的研究生招生總數,此次招生規模實現了大幅躍升。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今年增加了專業型碩士比重,而不再僅僅注重學術型碩士培養。
另外,通知中有關“堅決限制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社會需求不足的學科和專業的招生規模,堅決限制科研項目和經費缺乏、培養能力明顯不足的招生單位和學科專業的招生規模”的內容也引起了有關人士的極大關注。在各學校陸續進入研究生復試階段的關鍵時刻,這樣一種信號的釋放,到底暗含著怎樣的導向作用?
讓市場成為人才培養的調節棒
參加過多年研究生工作會議的北京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高文首先指出,這是與市場接軌,動態調整的良好契機。
高文告訴記者,之前中國實現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每個學科每個專業在制定招生計劃時,并不是根據社會和市場需要,而是“拍腦袋拍出來的”,各學校在上報招生計劃時,基本也是沿襲之前的招生計劃,是一個靜態的過程。
“舉例來說,前些年計算機專業招生5萬,歷史學也招5萬。這種分配是不合理的,因為歷史學相關崗位沒有那么多,不像計算機有對等的需求市場。另外比如藝術門類也存在招生過多的情況。”在高文看來,這是一個需因材施教的門類,導師一對一授課是比較理想的狀態,而非盲目擴招之后一個導師面對幾十號人的大班統一授課。
隨著社會進步開放和教育觀念的多元發展,目前這種現象已經有所改觀,“市場”在合理調配人才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計算機、金融、國際貿易專業比較熱門,就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適當傾斜調整。”
“出臺這個政策的初衷就是跟市場平衡對接,在掌握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求得一個動態平衡,供求平衡,這是對教育資源的節省和高效利用,也是對學生負責。”高文對“限制政策”表示認可。
招生規模并非越大越好
不斷上揚的招生數字是否代表著愈加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是否意味著更多的人才儲備和廣泛而平等的就業機會?對此,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程曼麗有自己的看法。
“從數字上來看,我們的招生規模一直處于上升階段,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提升。這與國家加力教育投入、推行人才戰略是一脈相承的。但是我認為,并非一味增長就是好事。”
在程曼麗看來,寬口徑為更多向往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通道,但是他們畢業后是否都能找到一個合理的出口,這個問題值得商榷。
“目前高校人才輸送形勢從供不應求,轉為求大于供,如果沒有相應的接收單位和社會資源與之配套,這是不合理的。嚴重者可能引發一定的社會問題。所以在數字躍升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背后存在的一些問題。”她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隱憂。
在這個意義上,她認為,在此次計劃中提到的“控制招生規模”,出發點和方向都是對的。但同時她也談到,其實之前的招生計劃也多次提到了同樣的問題,如在2012年招生計劃中,原文亦指出“堅決限制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社會需求不足的學科和專業的招生規模”,說明國家對教育事業可能存在的隱患已有先見之明,但這里面存在兩個問題猶待解決:
第一、到底哪些學科是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社會需求不足的?哪些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這需要進行一個長期、周密的社會調研過程,重要的是以數字和事實說話。
第二、在詳盡調研之后,需要對部分專業學科的規模加以控制,那么我們是否有具體詳實的落實政策,獎懲規定?是否有可靠細致的推進計劃和考評標準?還是只停留在文字和口頭功夫?
關于這一點,在今年3月份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孫也剛表示,今后教育部將根據年度招生需要,綜合考慮學科特點、師德表現、學術水平、科研任務和培養質量,確定招生導師及指導研究生的限額,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也將從以學術學位為主,轉變為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同時特別提出,要“更加關注研究生畢業以后的職業發展情況”。
“從注重規模發展轉變為注重質量提升,建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科學開展人才需求預測,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這是比較完善和成熟的狀態。”程曼麗總結道。
日記者還致電各高校研招辦,想從具體負責招生工作的老師口中探得此通知對具體工作的影響和指向意義,但老師大多都表示不方便發言,態度極為謹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