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揭曉蒙參加中法國際能源管理項目時在法國一地熱站考察。
“發著燒,感著冒,哭著寫,想著吐完苦水也許心里可以得到那么一點點撫慰,但是這樣的生活終究還要繼續……”研究生第一個期末臨近,揭曉蒙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一年多以前,揭曉蒙還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文科女生,而現在,她已是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二年級碩士研究生。
每年升學之際,“棄理從文”的大有人在,但“文轉理”甚至“文轉工”鮮有聽聞,而從一個幾乎不涉及數學的純文科專業跨越到許多理工科學生都望而卻步的核物理,更是天方夜譚。可這個叫揭曉蒙的女生,嘗試并做到了。
“有人認為,我轉系只是想給自己多一種不同的人生經歷,但不是這樣的。”揭曉蒙說。
“那時的離開,是為了回來”
很多人研究生轉專業都是迫于就業壓力或者本科“入錯行”,但揭曉蒙卻說:“不是我之前入錯行,而是對自己的一個補充。”
本科4年間,她把激情都獻給了新聞專業。
大一時,她加入了院報《清新時報》,從一個“跑腿的小記者”開始做起。在師兄師姐手把手地指導下,她一次次與采訪對象溝通、探討,采訪前的數天準備,采訪后的數夜不能寐,“那時特別想成為柴靜那樣的人”。
不懈的努力使她羽翼日漸豐滿。大三那年,她當上了《清新時報》社長;大四時,校團委又選中她執掌團委機關報《紫荊》。后來,她競選成為首都高校傳媒聯盟副主席、全國聯盟執行主席,用她自己的話說,幾乎站在新聞學子的“頂峰”。
揭曉蒙說:“全身心投入的感覺實在太美妙,這也許只有自己才會懂。”
隨著新聞專業學習的深入和在社會媒體實習的觀察,揭曉蒙發現,當前新聞報道在能源、環境、氣候變化等領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解決能源問題,除了需要依靠一批學者工程師從專業角度去鉆研技術問題,還應借助社會輿論喚醒大眾,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當前氣候、新能源問題,了解中國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已取得的成就以及節能減排方面所持的立場,同時能夠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到節能減排的隊伍之中,為減緩氣候極端變化作出那么一點點卻不可或缺的貢獻。”在推免研究生面試中,揭曉蒙自信地回答考官們的提問。“這本是社會媒體的責任,但是很遺憾,當前的媒體在能源領域的報道中普遍存在專業知識欠缺、報道謬以千里、報道不能止渴等弊端。而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前阻礙氣候能源問題解決的一個瓶頸。”
“我國能源問題缺乏專業的傳播者”,意識到這一問題的揭曉蒙決定為“推動中國的氣候能源問題在公眾中取得更廣泛的支持”盡一分力。
“本科的培養,讓我在新聞的方法上受益匪淺。超脫開本專業,我更希望通過具體的知識對其進行補充,讓其更有針對性和深入性。”揭曉蒙表示:“那時的離開,是為了回來。”
另一方面,揭曉蒙轉入核研院“或多或少”也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
“小時候一度把居里夫人當偶像。”揭曉蒙從小是個“另類”的女孩。上小學時學校舉辦手工作品展,別的女孩的作品都是小花籃、小手帕等,她卻做了一個“電磁感應小秋千”;中學時每年生日,她都是在天文館度過,對她來說,“研究科普展板上的天文知識、觀察一件件天文儀器”,比“蛋糕鮮花游樂園”更有“吸引力”。
“轉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維方法和生活方式”
在清華大學,文科生被保研至核研院是“史無前例”的,揭曉蒙卻在推研報名表上只填寫了一個志愿: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每個聽說曉蒙想從新聞院轉到核研院的人第一反應都是一個“啊”字。大家都替她的選擇感到“擔憂”,“太冒險了”、“這事兒懸”,有一位“閨密”曾把她拉到一邊,嗔怪道“想找突破,也得找點靠譜的啊”。
也有不少人覺得她“太虧了”。一位認識揭曉蒙6年的摯友給她寫信說:“選擇一個以核工程為背景的工科,對于一個新聞專業的女生來說,意味著多大的放棄和痛苦。面對所有未知的恐懼感,面對工科數學的無力感,以及曾經賴以自豪的優越感在這里徹底粉碎,蕩然無存。我完全能想象到這究竟是多難受的經歷!”這位朋友“說到我心里去了。”揭曉蒙說。
一年多來,充斥在她身邊的各種“聲音”一直不斷,曉蒙承受著各種“輿論”壓力,但她卻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過去,清華的大學生主要通過入校后轉專業、旁聽其他專業課程、參與外院系的實踐活動等方式,來掌握另一種知識。如今,清華在院系的層面上對本專業學生采取更加開放、包容和創新的態度,為更多學生提供“復合”的可能。”揭曉蒙說,她是無數渴望“復合”的人中幸運的一個。
當保研成功的消息出來,大家又“拍手叫好”,稱贊她“太牛了”。曾經的“擔憂質疑”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艷羨欽佩”。
但保研成功僅僅是開始。以文科生的身份走進理工科實驗室,揭曉蒙的身邊少不了“疑問的目光”。她說,在初到核研院的一段時間里,感覺“一直無法融入這個圈子,像一個‘外來者’”。
“因為轉換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思維方法,不只是思維方法,更是生活方式。身邊的人了解我,了解這樣的轉換會給我帶來沖擊。”揭曉蒙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既然選擇了,就得堅持”
“在這個光鮮的‘核研所’,不知道會有多少人了解我現在過得有多努力、多艱難、多受到打擊、多無以施展。”
她原本以為,只要上課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注意力,就可以學懂老師講的知識。但是,每當她聽得“云里霧里”的時候,老師總是緩緩地說,“你們以前學過的×課和××課和這個很有關系。”那些被老師提到的微積分、線性代數與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復變函數、數學實驗等,揭曉蒙都“未曾謀面”過。
“大多數的狀態是,身邊的同學可以上課頗有收獲地聽或胸有成竹地玩,下課不受打擾地學習或隨心所欲地自我,而我的用心領悟依舊未果。”揭曉蒙知道,她幾近失敗,所以有了文章開頭的日記。
一次專業課,揭曉蒙所在的課題小組成員要輪番上臺展示,組里的同伴很照顧她這個文科生,只分配她講“很淺很淺”的一部分。“自己都覺得雞肋”。揭曉蒙說,這是她第一次在臺上失去自信。
曾經的驕傲被“蠶食得一干二凈”,事實是她確實需要別人幫忙,需要搭便車。“我實在是無地自容,也無以為報。”回想當時的自己,揭曉蒙很痛心。
“可是難過之后還要坦然面對,既然選擇了,你就得堅持。”揭曉蒙深知,“自己一年的學習和別人4年的工科積累是不一樣的。”她再一次拿出當年為了準備推免考試“狂啃”15本能源專業書的刻苦精神,整整兩個月都“扎”在圖書館里。
如果不能立馬獨立上手研究,她就會去找老師,請他指點迷津;如果老師不在,她就大膽向同實驗室的前輩請教;如果前輩沒空,就自己去查找相關書籍,挑燈夜戰;如果找不到資料和數據,就不斷地在飛信上“抓人”,尋求幫助。“總之就像與它談戀愛一樣,讓自己保持與專業長期不間斷的親密接觸,雙方就能心意相通、與時俱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揭曉蒙慢慢趕了上來。研二上學期,她甚至申請到了一個清華和巴黎礦校合辦的“中法國際能源管理項目”,把完全不懂法語的自己硬生生地丟到巴黎,去感受“更深層次”的學術環境。
沒有了新聞學子特有的“搖旗吶喊”,沒有了“振臂而呼”的那些學生工作,朋友發現揭曉蒙“這一年低調了許多”,而她只是慶幸自己終于沉下心來做學問了。在一條穩穩的筆直的充滿理想的道路上,奔跑著,這種感覺,真好!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