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暑假進度條已過一半,考歷史學的同學們,知識點過完一遍了嗎?今日,幫幫給大家帶來的干貨是歷史學重要名詞解釋以及簡答題,第二彈來襲,快快收藏!
第二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
1、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這是三國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袁紹利用其家族影響,成為北方地區的一大軍閥,在打敗公孫瓚后,他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袁紹和曹操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人馬進攻曹操,但是曹操可以用于作戰的人馬僅兩萬余人,形勢對曹操極為不利。然而,曹操充分利用了袁紹將帥不和,軍心不穩的弱點,與袁紹展開對抗。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遭遇。袁紹謀士許攸投降了曹操,建議曹操襲擊袁紹糧倉烏巢,曹操采納此計,火燒袁紹糧倉。導致袁軍軍心大亂。曹操趁機大破袁軍七萬余人。戰后,袁紹僅率700余人逃走,不久即病死。袁紹殘部后來也為曹操所滅。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曹操擊敗烏丸后,基本統一了北方,決定率兵南下,一舉統一南北。208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荊州。當時荊州牧劉表病死,其子投降曹操。依附于劉表的劉備被迫逃到樊口。到達樊口后,劉備派諸葛亮向東吳求援,聯吳抗曹。孫權接受了劉備的建議,派大將周瑜率三萬水軍與關羽的兩萬人馬匯合,于赤壁迎擊曹軍。曹操在進入荊州后,人馬雖達到了二十萬,但其人馬多北方人,不習水戰,加之瘟疫流行,被孫劉聯軍以火攻大敗。赤壁之戰后,初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2、屯田制、領兵復客制、占田蔭客制
屯田制三國時,曹操為了恢復北方的農業生產和解決軍糧不足的問題,實施屯田。所謂屯田,即按照軍隊編制組織屯田。屯田分為民屯和軍屯。民屯,在地方設有屯田都尉,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進行管理,在中央則有大司農統一管理,不歸地方政府管理。軍屯,主要由士兵的家屬進行,以營為單位,設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將和度支校尉。屯田的農資由政府提供,收入與政府四六分成。曹操實行的屯田制雖然剝削嚴重,但是在當時戰爭條件下,對恢復北方經濟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領兵復客制這是東吳集團為籠絡江東士族而實施的制度。東吳在建立過程中,對以“朱、張、顧、陸”為首的江東士族有很大依賴,因此實施領兵復客制以籠絡江東士族。領兵制,即允許大族建立私人部曲,并世襲;復客制,即政府將土地連同土地上的農民一起賜給大族,作為私屬。領兵復客制實施后,江東大族發展了起來。
占田蔭客制這是西晉時期的土地賦稅制度。西晉規定,丁男占田70畝,課田50畝,丁女占田30畝,課田20畝,次丁女不課。官員按照官品占田,第一品占田50頃,自一品到九品以次遞減五頃。官吏還可以蔭親屬,自三世至九族不等。蔭食客,六品以上三人,七八品二人,九品一人。蔭田戶,一二品五十戶,三品十戶,四品七戶、五品五戶、六品三戶、七品二戶、八九品一戶。占田蔭客制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
3、九品中正制的產生、內容及影響
答: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州郡兼并,“歲舉孝廉”已經很難保證實施,加之察舉制已經成為世家大族的保護傘,無法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九品中正制逐漸代替察舉制,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內容:九品中正制由三國時魏國尚書令陳群提出,曹丕認可,頒布實施,西晉時期成為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南北朝時有所變化,直到隋朝科舉制實施乃廢。其內容大致如下:首先,由中央挑選“賢有識鑒”的官吏組成中正官,然后按照家世、品德、才干,計貲定品,于中正官所在的州郡選拔人才。人才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影響: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時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辟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的權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選拔標準開始發生變化,僅僅重視門第出身。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選拔人才的意義。首先,選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擔任,而被選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時他們也往往出任高級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選拔權就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情形。
4、淝水之戰,王與馬、共天下,僑置土斷、北府兵、檢籍
淝水之戰4世紀下半期,氐族政權前秦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前秦皇帝苻堅欲率軍一舉統一中國。381年,苻堅組織九十萬人馬南下攻打東晉。然而,苻堅剛剛統一北方,民族尚未融合,人心不穩,所率九十萬軍隊也多是臨時拼湊。戰斗力并不強。東晉得知秦軍南下的消息后,派謝玄、謝石率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秦軍。秦晉兩軍在淝水遭遇。謝玄接納朱序的意見,乘秦軍尚未完成部隊結集,先發制人,大破秦軍。苻堅僅率十萬人逃走。淝水之戰后,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
王與馬、共天下316年,西晉滅亡,317年,南渡的僑姓大族和江南吳姓大族共同擁立瑯琊王司馬睿為皇帝,建立了東晉政權。以“王、桓、庾、謝”為首的世家大族相繼執掌東晉朝政,形成了門閥世族,君權反而弱小。尤其是王導執政時,王導在內主持朝政,王敦在外領兵,權傾一時,故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僑置土斷永嘉之亂后,北方大量流民遷入南方,為了安置流民,東晉政府設立大量的僑州、僑郡、僑縣,由流民中的大族擔任刺史、太守、縣令。僑置州縣并無實土,僑置民也無需承擔賦役。然而,由于僑置州縣過多,導致行政機構混亂,加之僑置民無需承擔賦役,導致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東晉政府實施土斷,所謂土斷,即流民就地落戶,取消僑置州縣的白籍,改為黃籍。土斷實施后,政府控制的人口增長,掌管的財政收入也增加了,其中桓溫和劉裕實施的土斷最為有效。
北府兵北府即京口,東晉時期京口是南方政權重要的兵源地。東晉時,桓溫曾經在此組織過北府兵。謝玄執政時,在此重組北府兵。北府兵主要由流民和流民中的武裝力量組成,戰斗經驗豐富,戰斗力強。對東晉政權產生過重大影響。淝水之戰中便是北府兵打敗了秦軍。北府兵后來被劉裕所控制,成為劉裕代晉建宋的重要資本。
檢籍東晉南北朝時,賦役繁重,人民困苦,許多人脫漏版籍,成為流民。一些人為了躲避賦役,賄賂官吏,使自己變成“百役不及”的士族,或者詐稱注廢疾和僧侶,以躲避賦役。結果導致政府財政收入大大減少。南齊蕭道成下令檢籍,即按照元嘉二十七年的戶籍核對戶籍,凡是與這一年戶籍不符者,一律退回本縣改正,成為“卻籍”。在檢籍過程中,由于檢籍官作弊,導致“前檢未窮,后巧復滋”,使卻籍戶大為不滿,但南齊政府不予理會,導致矛盾激化。
5、魏晉門閥勢族的興起與鼎盛
門閥源自東漢末年的豪強地主。曹魏建立后,實施九品中正制,到西晉時有了極大的發展。正是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保障,使得門閥士族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社會現狀。
西晉滅亡后,士族地主擁立瑯琊王司馬睿為帝,建立東晉政權。以“王、庾、桓、謝”為首的士族地主相繼執掌東晉朝政,形成了強大的門閥政治。門閥士族在政治上,擔任高官厚祿的清職;在經濟上擁有大量的田產;社會地位上高于普通的庶族地主。他們不與庶族通婚,自命清高。最終形成了具有壟斷性質的門閥政治。
6、門閥士族的衰落和寒族的興起
答:門閥士族衰落的原因:第一,門閥大家對政治并不熱心,崇尚玄學。清談,久而久之喪失了政治能力;第二,至南朝時,寒族地主的勢力開始興起,通過掌握兵權,出任中書舍人、典簽等要職掌握國家機要,門閥勢力進一步下降;第三,在侯景之亂中,京中門閥大族缺乏應變能力,被屠殺殆盡。
典簽自東漢以來,刺史逐漸成為地方行政機構中的最高長官,地方監察機構缺失。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劉宋提高了地方傳遞文書的小吏典簽的地位,規定典簽每年可以數次往返京城和州鎮之間,向皇帝奏報地方長官的政績功過。地方州鎮重要文件,無典簽簽署,不得生效。久而久之形成了“惟聞有簽帥,不問有刺史”的情況。不過典簽始終沒有形成定制。
7、中國古代南方經濟重心的轉移
答: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大致如下:第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第一次南遷,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第二,隋唐五代時期,我國人口第二次南遷,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后,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第三,至兩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完成,南方經濟超過了北方。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第一,北方多戰亂,南方多和平,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第二,南方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第三,北方人民南遷過程中,帶去了大量的生產技術和人力資源,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第四,南方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第五,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影響:第一,開發了南方,促使我國經濟布局趨于平衡,南北方共同發展;第二,南方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帶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
8、簡述宗主督護制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宗主督護制十六國時期,沒有逃往南方的豪強地,自筑塢堡自守,許多流民依附于豪強地主。北魏統一北方后,為了拉攏漢族地主,建立了宗主督護制,即由豪強地主替政府督護百姓、征收賦役、維持治安。而豪強地主也利用這種地位發展自己的勢力,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政府的權威和利益,從而導致宗主督護制最終為三長制取代。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先后有兩次,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整頓吏治,頒行俸祿制度。
第二,實施均田和租調制。均田,北魏規定男子十五歲以上受田40畝,桑田20畝,婦人受露田20畝,麻田5畝。露田不得買賣,年七十歸還國家。奴婢受田與平民相同。官員在任職地區受公田,也不得買賣。租調,北魏規定一夫一婦,每年需要交納帛一匹,粟兩石給國家,作為賦役;未婚男女,滿十五歲,四人承擔一夫一婦之調;奴婢八人承擔一夫一婦之調,耕牛二十頭出一夫一婦之調。
第三,頒行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
三長制北魏時期的地方基層政治制度。北魏初期實施宗主督護制,但是由于此制不利于加強中央統治和提高財政收入,孝文帝改革時,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所謂三長,即規定五家為一鄰,設一鄰長,五鄰為一里,設一里長,五里為一黨,設一黨長,合為三長。三長由地方奉公守法和能辦事的人,主要負責幫助政府征發賦役、維持治安、掌握戶口。三長制實施后,給豪強地主以沉重打擊,遭到了保守勢力的反對,但是卻是北魏政府掌握的戶口增加,財政收入得到增長,同時農民的負擔也有所減輕。三長制,后來被北齊、隋唐沿用。
第四,遷都咸陽,移風易俗。
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使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鞏固了北魏政權,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和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繁榮發展。
9、簡述府兵制的產生、發展
府兵制始創于西魏權臣宇文泰,歷經北周、隋、唐,至唐朝中后期被廢除,前后歷時二百余年。
西魏府兵制建制如下,全國設百余個軍府,分屬二十四軍,每二軍設一大將軍,每二大將軍設一柱國,共有八柱國將軍;隋朝全國軍隊分為十二衛所,下設府,隋文帝時稱驃騎府。隋煬帝時稱鷹揚府,由郎將擔任長官。唐朝也將全國軍隊分為十二衛所,下設折沖府,分為三個等級,依次為800人、1000人、1200人,由果毅都尉和折沖都尉任長官。
府兵制是一種兵民合一,寓兵于農的兵制。兵士另立軍籍。隋文帝時對兵士的軍籍作了改革,規定兵士除了原有的軍籍外,還與其家屬一起劃入民籍中,隸屬于州縣,享受均田。府兵制是征兵制和鮮卑部落制結合的產物,既保證了兵源,又降低了政府的軍費投入,同時保證了軍隊的戰斗力。府兵在西魏、隋朝、唐朝的發展過程中都曾發揮過重大的作用。
反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兵制,隨著均田制的瓦解破壞,至唐朝中后期,府兵制最終被募兵制所取代。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