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語言文學綜合 科目 考試大綱
一、考查目標
漢語言文學基礎考試涵蓋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學科專業基礎課程。要求考生比較系統的掌握上述專業基礎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相關問題,并具備初步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二、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①文學知識 100分
②語言學知識 50分
4.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 40分(12道題選做8道,每小題5分,多選不給分)
簡述題 60分(9小題選做4題,每小題15分,多選不給分)
論述題 50分(6小題選做2題,每小題25分,多選不給分)
三、考查范圍
(一)文藝學
1.文學本體
①中西“文學”概念的不同
②審美與文學的關系
③文學是人學的基本內涵
④虛構的內涵與作用
⑤文學語言的藝術性
⑥藝術真實的判斷標準
⑦形象與意象的異同
2.文學文本
①文學文本結構及關系
②文學體裁分類的意義
③詩歌的抒情性特征
④散文的基本特征
⑤小說敘事的虛構性
⑥小說敘述者的幾種類型
⑦小說中的人物類型及作用
⑧舞臺演出對劇本的要求
⑨戲劇沖突對戲劇藝術的意義
⑩戲劇語言的特性
3.文學類型
①文學思潮/文學流派的形成原因
②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③典型人物的整體個性
④浪漫主義文學在西方文學史上的地位
⑤現代主義文學對文學傳統的顛覆有哪些表現
⑥象征對現代主義文學的根本性作用
⑦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異化表現
4.文學創作
①文學創作的對象化
②情感(理解)在創作構思中的作用
③文學創作與文化傳統的關系
④原型與母題的異同
⑤創作個性對作家的重要性
⑥想象與藝術構思的關系
⑦風格的含義及表現
5.文學接受
①文學接受與文本意義的生成
②文學接受與文學創作的互動關系
③文學接受與文學功能的實現
④文學欣賞的主要過程及特征
⑤召喚結構對再創造的意義
⑥期待視野對再創造的意義
⑦文學批評的含義及尺度
6.文學活動
①道德在文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②女性批評的意義及局限
③文學與階級的關系體現
④文學與民族的關系體現
⑤政治對文學的指導性作用
⑥經濟對文學的基礎性作用
⑦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不平衡
(二)中國古代文學
1.先秦文學
①《詩經》:《詩經》的內容、藝術特點、現實主義精神、風雅頌賦比興
②《左傳》、《戰國策》、《孟子》和《莊子》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③屈原和楚辭:屈原的人生經歷;《離騷》和《九歌》;宋玉與《九辯》
2.秦漢文學
①賦:漢賦的發展流變;重要辭賦家的創作
②《史記》:《史記》的寫作目的、體例、敘事藝術和人物刻畫
③樂府詩和《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
3.魏晉南北朝文學
①建安文學:曹操和曹丕的詩歌;曹植的詩賦;建安七子
②竹林七賢;阮籍《詠懷詩》;陸機《文賦》;左思《詠史》
③陶淵明:陶淵明田園詩的主要內容和藝術成就;散文和辭賦;后世接受
④南朝文學:謝靈運的山水詩;鮑照詩歌;永明體;謝朓詩歌特色;《世說新語》
4.隋唐五代文學
①初唐詩歌:初唐四杰;沈宋;陳子昂的詩歌主張;張若虛與劉希夷
②盛唐詩歌:孟浩然、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高適、岑參的邊塞詩;王昌齡詩歌
③李白:李白的生平與思想;李白的樂府歌行和絕句;李白詩歌的藝術個性
④杜甫:杜甫的生平與思想;杜甫的律詩;杜甫詩歌的主要內容;三吏三別;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地位和影響
⑤中唐詩歌:大歷十才子;韓孟詩派;元白詩派;白居易的詩歌創作與詩歌理論;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的詩歌;杜牧、李商隱的詩歌
⑥傳奇與詞:傳奇的分期和成就;花間詞與花間詞派;南唐詞與李煜的創作
5.宋代文學
①北宋詞:晏殊、歐陽修、范仲淹、柳永、晏幾道、秦觀、賀鑄、周邦彥的詞
②南宋詞:李清照和“易安體”;辛棄疾詞的思想內容、風格和影響;姜夔、吳文英、張炎詞的藝術成就
③宋詩:晚唐體、西昆體;歐陽修、王安石詩歌的藝術成就;江西詩派;黃庭堅詩歌的藝術特色;誠齋體;范成大的山水田園詩;陸游詩歌的藝術成就;永嘉四靈;江湖詩派
④蘇軾:蘇軾生平與思想;蘇軾的詩文;蘇軾的詞與“以詩為詞”;蘇軾的影響
⑤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與成就
6.元代文學
①雜劇:戲曲的起源與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雜劇的題材特點與元雜劇興盛的原因
②關漢卿:《竇娥冤》的藝術成就;關漢卿雜劇的分類及其藝術成就
③王實甫與其他雜劇作家:《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人物塑造和語言藝術;白樸《墻頭馬上》和《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的藝術成就
④元代散曲:散曲的產生、特點和體制;散曲的代表作家關漢卿、馬致遠、張養浩、雎景臣的創作
⑤南戲:南戲的形成和發展;《琵琶記》的藝術成就;四大南戲
⑥元代詩文:元詩四大家;鐵崖體
7.明代文學
①《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成書與作者;《三國演義》的思想與人物;《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②《水滸傳》:《水滸傳》的成書與作者;《水滸傳》的思想與人物;《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③《西游記》:《西游記》的成書與作者;《西游記》的思想與人物;《西游記》的藝術成就
④其他白話小說和文言小說:三言二拍:《金瓶梅》的人物形象與意蘊
⑤明代戲曲:臨川四夢:《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沈璟與吳江派;四聲猿
⑥明代詩文:前后七子與復古運動;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8.清代文學
①蒲松齡的生平與創作;《聊齋志異》的內涵;《聊齋志異》的藝術創新
②吳敬梓的生平與創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與敘事藝術:
③曹雪芹的生平與創作;《紅樓夢》的內容與思想;賈寶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紅樓夢》的敘事藝術與影響
④清代戲曲:李漁的戲曲理論與創作;洪昇與《長生殿》;孔尚任與《桃花扇》
⑤錢謙益與虞山詩派;吳偉業與梅村體;王士禎和“神韻說”、沈德潛和“格調說”、袁枚和“性靈說”、翁方綱和“肌理說”;陳維松和“陽羨派”、朱彝尊和“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張惠言和“常州詞派”;姚鼐與桐城派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
1. 文藝思潮與運動
①五四文學革命的內容及意義
②胡適、周作人的新文學理論內涵
③30年代文藝運動發展的基本線索
④革命文學論爭的內容及意義
⑤“左聯”的活動、工作、特點及缺失
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內容、意義、特點及偏頗
⑦胡風文藝理論思想的內涵
2. 魯迅
①《吶喊》和《彷徨》:“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
②阿Q形象接受史
③《野草》的思想內涵
④魯迅雜文的意義、思想與藝術特質
⑤《故事新編》的創新之處
3. 小說
①“問題小說”的發生、衰落及其意義
②“自敘傳”抒情小說內涵及特點
③鄉土小說內涵及特點
④左翼小說的內涵及特點
⑤京派小說內涵及特點
⑥海派小說內涵及特點
⑦京海派文學之爭的內容及意義
⑧《圍城》的多重主題意蘊、幽默與諷刺特征
⑨張愛玲小說的特點
⑩丁玲早期小說和延安時期小說各自特點
4. 通俗小說
①民國舊派小說的概念
②新文學與舊派爭論的內涵及意義
③通俗小說雅俗互動的文學態勢
④張恨水言情小說特點
⑤南派和北派通俗小說的各自特點
⑥通俗小說雅俗對立的漸趨消解
⑦武俠小說北派四大家或北派五大家
5. 新詩
①早期白話詩特點
②新格律詩派理論、代表詩人詩歌特點
③早期象征詩派代表詩人及特點
④中國詩歌會詩歌理論及創作特點
⑤戴望舒詩歌創作分期及特點
⑥七月詩人群創作特點
⑦“中國新詩派”詩歌創作及特點
6. 散文
①周作人散文特點
②冰心散文特點
③朱自清散文特點
④“語絲派”散文特點
⑤“現代評論派”散文特點
⑥林語堂與幽默小品
⑦“魯迅風”雜文代表作家及特點
⑧《野草》雜文作家群
7. 戲劇
①文明新戲的特點
②“愛美劇”特點
③田漢戲劇特點
④丁西林戲劇特點
⑤無產階級戲劇、紅色戲劇、國防戲劇、農民戲劇概念
⑥夏衍戲劇特點
⑦李健吾戲劇特點
⑧新歌劇《白毛女》的特點及現實意義
8. 郭沫若
①《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特征
②《女神》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征
③郭沫若歷史劇創作內容及特點
9. 茅盾
①社會分析派小說特征
②吳蓀甫形象分析
③《子夜》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征
10. 老舍
①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分析
②祥子形象分析
③《駱駝祥子》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征
④老舍創作的“京味”特征與幽默特色
11. 巴金
①巴金前期小說創作特點
②《家》的人物形象、思想內涵與藝術成就
③巴金后期小說創作特點
12. 沈從文
①“湘西世界”的內涵
②《邊城》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色
③沈從文文學理想的內涵
④沈從文散文創作特點
13. 曹禺
①周樸園形象分析
②蘩漪形象分析
③《雷雨》的藝術特征
④《原野》的主題內容
⑤《北京人》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征
⑥曹禺劇作的接受史
14. 趙樹理
①趙樹理出現的文學史意義
②趙樹理筆下的農民形象分析
③趙樹理小說的藝術特征
15. 艾青
①艾青詩歌獨特的意象與主題
②艾青憂郁的詩緒的來源
③艾青詩歌散文美的內涵
中國當代文學
1. 文學思潮、運動及理論批評
①第一次文代會召開和文學新體制確立的意義
②十七年時期政治運動與文藝批判對文學的損害
③十七年時期理論論爭的內容
④第四次文代會召開的意義
⑤新時期文藝理論批判的反思歷史和回應現實的特征
2. 小說
①趙樹理、周立波、孫犁小說特點
②農村生活長篇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③農村生活中短篇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④革命戰爭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⑤地下斗爭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⑥革命歷史中短篇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⑦“干預生活”的小說和婚戀題材小說特點
⑧工業題材小說特點
⑨歷史題材小說特點
⑩傷痕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⑪反思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⑫改革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⑬女性和新女性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⑭知青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⑮市井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⑯鄉村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⑰現代主義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⑱尋根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⑲先鋒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⑳新寫實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㉑新歷史小說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3. 詩歌
①新中國初期代表詩人及其特點
②政治抒情詩代表詩人及其特點
③“歸來的歌”代表詩人及其特點
④朦朧詩代表詩人及其特點
⑤新邊塞詩代表詩人及其特點
⑥“第三代詩”代表詩人及其特點
4. 散文
①散文三大家創作內容及其特點
②“三家村”雜文特點
③憶舊散文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④文化散文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⑤學者散文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⑥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5. 話劇
①《茶館》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
②歷史劇的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③“第四種劇本”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④現實主義劇作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⑤市民生活劇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⑥實驗戲劇代表作家及其特點
(四) 現代漢語
1.緒論
①現代漢語的特點;
②方言分區及其代表話;
2. 語音
①語音的屬性和相關術語
②聲母與輔音;
③韻母與元音;
④聲調(調值和調類)
⑤音位和音素
⑥Y、W的用法
3. 漢字
①漢字的性質和特點;
②漢字的結構(筆畫和部件);
③漢字的整理(簡化字、異體字、繁體字)和規范化;
④使用規范漢字
4. 詞匯
①詞匯概說(詞匯單位、詞的結構類型);
②詞義的性質和構成(理性義和附加義);
③義項和義素(單義詞和多義詞;詞的本義、引申義或比喻義;義素分析);
④語義場;
⑤現代漢語語匯的構成: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和行業詞及科技術語;成語、慣用語、諺語和歇后語;
⑥詞匯的發展變化和詞匯的規范化
5. 語法
①語法概說(語法規則和4級語法單位)
②詞類:劃分詞類的依據;各類實詞;各類虛詞;兼類詞和詞性活用
③短語:結構類、功用類;復雜短語的層次切分;歧義(多義)短語;
④句法成分(含獨立成分)
⑤單句:句型(把字句、被字句、存現句、主謂謂語句、連謂句、兼語句、雙賓句);句類(陳述、疑問、感嘆、祈使)
⑥復句:單復句的區分;復句的類型;復句的緊縮;多重復句的層次分析
(五)古代漢語
常識部分
1.語文工具書
①常用語文工具書的類型:普通字典、詞典類;語言文字專著類;類書和專書索引類
②常用語文工具書的內容:《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經籍籑詁》;《詩詞曲語辭匯釋》;《辭源》;《辭海》;《助字辨略》;《經傳釋詞》;《詞詮》
2. 文字
①漢字產生:漢字起源的傳說;漢字產生的主要途徑;漢字產生的時代和漢字體系的形成
②漢字結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③漢字形體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
④古書用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通假字
3. 詞匯
①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匯;古今詞義
②詞的構成:單音詞;復音詞
③詞的本義和引申義:詞的本義;詞的引申義;詞義引申的方式
④同義詞辨析:同義詞的來源;同義詞的關系;同義詞辨析的基本方法
4. 語法(實詞)
①實詞活用:名詞用作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用作動詞;如何判斷名詞等活用為動詞
②名詞作狀語:普通名詞;方位名詞;時間名詞
③特殊動賓關系: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對動用法;因動用法
④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
⑤副詞
5. 語法(虛詞):介詞;連詞;語氣詞
6. 語法(句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雙賓語
7. 古代文體及古漢語修辭:駢文的特點;辭賦的特點;古漢語修辭
8. 音韻及詩詞曲律:音韻常識;上古音;中古音;詩律;詞律;曲律
9. 古書閱讀:古書注釋;古書標點;古書翻譯
文選部分
第一單元 甲骨文、金文
第二單元 春秋三傳
第三單元 國語、戰國策
第四單元 論語、禮記、孟子
第五單元 先秦其他諸子散文
第六單元 戰國至宋代散文
第七單元 駢體文楚辭賦
第八單元 詩詞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