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國際政治研究生導師葉淑蘭介紹如下:
葉淑蘭
副教授國際政治教研室主任、中亞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政治學系
辦公地點: 法商北樓118室
電子郵箱: slye@dlps.ecnu.edu.cn
通訊地址: 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500號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政治學系(200241)
研究方向
國家形象、國際話語權、中國外交話語
社會兼職
2010年9月入職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獲得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學位(2010)、北京大學碩士學位(2006)、北京大學學士學位(2001)。2009年赴印尼戰略與國際關系研究所任訪問學者,近年來曾赴英國、法國、比利時、俄羅斯、印尼等國進行學術交流。2010年9月起任香港《文匯報》教育版“中國問題研究”專欄
作者。2012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 現擔任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委員、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理事。
學術成果
榮譽與資助
1. 華東師范大學第三屆研究生教學獎,2016年
2.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四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 2016.10
3. 2013年度華東師范大學“實踐創新優秀指導教師獎”,2013.10
4. 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11年
5. 第五屆上海“國研杯”征文比賽二等獎,2013.6
6. 東京財團“世川良一青年研究”獎學金,2005.10
7. “紀念中歐建交30周年”全國青年征文比賽一等獎,2005.5
8. “環球時報--北京大學征文比賽”三等獎,2005.3
9. 廣東商學院“優秀教師”獎,2002.9
主持研究項目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形象構建與話語權提升”,2017.12-
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菲律賓南海話語建構與中國對策研究”,2015.6—
3.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外交話語建構及其效果評估研究:以‘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例”, 2014. 6—2018.3
4. 國家民委項目“西藏問題對外話語建構效果評估與提升策略研究”,2014.4—2015.4
5. 中國外文局項目,“特朗普對華話語策略與中國對策研究”,2017.5-2018.6
6. 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上海外國留學生中國觀調查研究”,2012.9—2016.7
7. 上海市團委項目,上海共青團志對外交流篇, 2017.1—
教學項目
1. 2017年度華東師范大學在線教學平臺課程建設項目(第三批)《國家形象與話語權研究》,已結項
2. 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建設項目,已結項。
學術發表成果
1. “中國文化軟實力評估:基于對上海外國留學生的調查”,《社會科學》(CSSCI),2019年第1期。
2.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共青團工作及其面臨的挑戰”,《青年學報》2019年第2期。
3. “日本對侵華戰爭的道歉行為及其文化成因”,《黃海學術論壇》2018年第2輯。
4. “中美戰略關系話語構建再思考:分歧與前景”,《社會科學》(CSSCI),2017年第5期。
5. “‘一帶一路’決策的數據化思維變革”,《國際論壇》(CSSCI),2017年第5期(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
6. “社交媒體青年愛國主義表達的新態勢——以南海仲裁案為例”,《青年研究》,2017年第1期(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7. “赴臺生臺灣印象變化及其對兩岸青年交流的啟示”, 《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
8. “‘一帶一路’與中國形象塑造:探索與反思”,《“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9. “中國軟實力的評估及其提升”,《第四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7年版。
10. “‘超級第三者’:日本對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認知”,《東北亞論壇》(CSSCI),2016年第1期。
11. “關于‘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創新的思考”,《對外傳播》2016年第4期。
12.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形象傳播的‘微化’轉向”,《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3. “ ‘互聯網+’時代外交決策中的數據化思維變革”,《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11期。
14.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哪些外交創新”,《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1期。
15. “赴臺陸生兩岸統一觀的變化:政治社會化視角”,《臺海研究》,2016年第3期。
16. “關于‘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創新的思考”,《對外傳播》2016年第4期。
17. “西方媒體‘中國環境威脅論’話語建構探析”,《國際論壇》(CSSCI),2015年第6期。
18. “日本文化軟實力:生成與借鑒”,《社會科學》(CSSCI),2015年第2期。
19. “The Compulsive Repetition Phenomenon of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ECNU Review, Volume 3,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5)
20. “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辯證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7月21日。
21. “南海公眾輿論及其對南海決策影響的調查分析”,《國際新聞界》(CSSCI),2014年第11期。
22. “‘創造性介入’的四大維度——評王逸舟《創造性介入:中國全球角色的生成》”,《中國學》第5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3. “公共事件與國際話語權”,《公共事件:緣起與治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24.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由來、分歧與思路”,《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25. “新媒體:政治傳播新變革的契機”,《社會觀察》,2014年第7期。
26. “外國留學生的中國觀:基于對上海高校的調查”,《外交評論》(CSSCI),2013年第6期(主要觀點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5期摘錄)。
27. “鏡像中國:上海外國留學生的中國形象認知”,《社會科學》(CSSCI),2013年第9期(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由中文譯成古巴文,轉載于古巴刊物Temas, No. 77, 2014)
28. “中國外交話語社會化:基于上海外國留學生的研究”,《復旦國際關系評論》第12輯(CSSCI集刊),2013年11月。
29. 《中國崛起進程中的國際包容問題》,《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政治》2013年第7期全文轉載)
30. “世界大變局中的中國夢”,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31. “中國戰略性外交話語建構芻議”,《外交評論》(CSSCI),2012年第5期。(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外交》2013年第1期全文轉載)
32. “中國外交理念的創新與中國特色—評‘創造性介入’”,《國際政治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33. “中國‘和平發展’話語權研究:比較與反思”,《社會科學》(CSSCI),2012年第6期。
34. “中西有關‘中國形象’話語互動探析”,《國際論壇》(CSSCI),2012年第6期。
35. “中國如何與東盟建立互信及其反思”,《中國學》第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36.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China’s Proactive Regionalism”, Ural Survey of Oriental Studies, Ekaterinburg: Ural Federal University, 2011, pp. 84-103. (由英文譯成俄文)
37. “Rising China’s Regional Policy in East Asia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China Discussing Series, Nottingham,UK, Iss 66 (2010).
38. “A Crisis is Looming: China’s Energy Challenge in the Ey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co-author with David Zwei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SSCI), vol.17. Iss.55 (2008), pp. 273-29. This paper was republished in Suisheng Zhao eds. China’s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 Domestic 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Routledge , 2013, pp.22-45.
39. “東盟推動地區合作的進程及前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30日。
40. “從三大國際關系理論看中國的未來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26日。
41. “中國軟實力研究的方法與思路”,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29日。
42. “美國民族政治的解釋范式與特點”,《民族工作研究》,2006年第2期(第二作者);本文被收錄在王緝思,陳志瑞主編:《北大國際論叢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 “太平洋時代中國外交的戰略選擇”,《太平洋學報》(CSSCI),2005年第9期;本文被收錄在王緝思,陳志瑞主編:《北大國際論叢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 “東亞安全與中日新關系專題研討會綜述”,《太平洋學報》(CSSCI),2005年第8期(第二作者)。
45. “一個省際邊緣鎮的經濟開發之路—關于橋頭鎮旅游資源開發調查與思考”,《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二作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