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環境生態系基本介紹如下
環境生態系簡介
一、發展歷程
1985年海洋生物系設置了環境生態學本科專業,1994年7月為培養跨世紀海洋生物科學人才的需要成立了海洋生命學院,環境生態系是海洋生命學院設置的三個系之一,也是我國最早設置環境生態專業的院系之一。該專業擁有生態學碩士點和博士點、生態學博士后流動站,是我國海洋生態學和生物海洋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
二、學科布局
1981年11月,海洋生物系為首批授子碩士學位的單位,1984年,海洋生物學科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設立海洋科學(海洋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2011年環境生態系獲得了生態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12年增設了生態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此,生態學科建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動站以及跨海洋生物學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體系。2013年中國海洋大學環境學與生態學學科(領域)躋身美國ESI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1%。
2生態學是學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海洋生物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的組成部分之一,已投入經費達1000多萬元,用于學科平臺和全方位建設。生態學科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實驗教學改革,依托學院“國家海洋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和“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進行生態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前在海洋生物分類、生物海洋學、海洋生態學、污染生態學與生態系統修復研究等領域達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三、人才隊伍
環境生態系現有教師34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導師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0%以上。
近期環境生態系的規劃建設目標是:
1 建設一個規模適度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經5年建設達到在職教師30-40人,國內外兼職教授8-10人,博士后研究人員5-10人,在職教師中各類國家級、省級優秀人才的比例占1/4左右。
2 充分吸收國內外優秀的生態學教育模式,探討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學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體系。本科教學將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教學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室內實驗與野外基礎訓練并重的特點,不僅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生態學基礎理論,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實驗技能以及實踐技能。研究生教育注重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室內與野外實驗技能等方面的綜合訓練,同時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并立足于科技創新的能力。
3 重點發展生物海洋學與污染生態學發展方向,加強多學科整合研究,實現科技創新,并將在生態保護、生態規劃、生態工程等方面有效服務于社會。
四、研究方向
主要科學研究領域包括生物海洋學、海洋生態學、污染生態學與生態修復,海洋微生物學、海洋藻類學與生態工程等。
研究方向 |
教師隊伍 |
海洋生態學 |
唐學璽*教授,王悠教授,肖慧博士,周斌博士,王影博士,張鑫鑫博士 |
污染生態學與生態修復 |
汝少國*教授,王蔚副教授,田華副教授,王云鵬 |
海洋微生物學 |
張曉華*教授,史曉翀博士,王巖博士,于敏博士 |
藻類遺傳育種、分子生態學 |
隋正紅*教授,唐祥海博士 |
海洋浮游病毒和微微型浮游植物 |
汪岷教授,姜勇副教授,邵紅兵 |
海洋浮游動物學 |
朱麗巖教授 |
海藻學/海藻實驗生態學 |
宮相忠教授 |
植物生理學 |
董樹剛教授 |
微型生物生態學 |
許恒龍教授 |
生物海洋學、海洋底棲生態學 |
周紅教授,于子山副教授,慕芳紅副教授,劉曉收副教授,華爾副教授 |
環境生物學、生態毒理學 |
黃健教授 |
生態學 |
李巋然副教授 |
海藻病理學 |
王高歌副教授 |
海洋真菌生態學 |
李偉副教授 |
|
王詩紅博士 |
|
陳剛博士 |
*為博士生導師
系主任:汝少國,電話:0532-82031962,E-mail: rusg@ouc.edu.cn
副主任:李巋然,電話:0532-82031853,E-mail: likr@ouc.edu.cn
副主任:于子山,電話:0532-82031938,E-mail: yu_zishan@ouc.edu.cn
黨支部書記:劉曉收,電話82031735,E-mail: liuxs@ouc.edu.cn
五、科研成就
近年來在“985工程”、 “211工程”建設項目的資助下,本系先后購置了壹仟萬元的教學和科研設備,完成了生態學教學實驗室的建設。過去5年,本系教師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事業項目以及部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等約80余項,平均每年約1000余萬元,人均年科研經費在50萬元以上。全系出版專著8部,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00余篇。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