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科目代碼、名稱:
|
903教育管理學
|
專業類別:
|
□學術型 ■專業學位
|
適用專業:
|
045101教育管理
|
一、基本內容
教育管理學是我校教育碩士教育管理專業考生的專業課,通過考試評判考生是否達到高等學校本科生優秀畢業生的水平,以保證所錄取的考生具有較好的教育管理理論基礎。
序 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學 一、教育管理靠什么
二、教育管理的意義:規范、促進和平衡 三、教育管理與公共管理 四、教育管理與企業管理 五、教育管理者及其角色和作用 六、教育管理研究 第二章 教育管理活動的理論基礎
一、教育管理活動的哲學思考: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
二、教育管理活動的社會學意義:履行對社會的責任 三、教育管理活動的心理學支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管理 四、教育管理活動的經濟基礎:經濟活動對教育管理的影響和制約 五、關于組織的學說:教育管理活動的根基 六、領導問題研究:教育管理活動的指南 七、決策過程研究及其啟示 八、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有力武器:激勵理論 九、有效溝通以保障管理活動的順利實施 第三章 昨天和今天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西方歷史上的教育管理思想
二、中國歷史上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教育的科學管理思想 四、教育的民主管理思想 五、行為科學:凸顯工具理性色彩的教育管理思想 六、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思想 七、學校教育的全面質量管理思想 八、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思想 九、塑造道德領導:以共同價值觀治校的教育管理思想 十、以效能提高為宗旨的教育管理思想 第四章 別國的教育和我國的教育:教育管理體制之比較與改革.
一、教育管理體制的基本認識
二、轉變中的我國教育管理體制 三、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及未來課題 四、“指導行政”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服務職能 五、以校為本的改革取向 六、學校民主管理機制的再健全 七、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與修訂 八、校長職級制的試行與推進 第五章 我們的課程和課程管理
一、課程是什么
二、我們的中小學課程結構 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四、課程管理體制的模式比較 五、我國課程管理權力的分配及其發展- 六、我們為什么要實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 七、學校的課程管理 八、教師的課程管理 第六章 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特性之一:規范性
二、課堂管理特性之二:靈活性 三、課堂對話與交流 四、課堂氣氛的營造 五、課堂紀律與自由 六、與教師有關的課堂問題行為管理 七、與學生有關的課堂問題行為管理 八、與師生共同相關的課堂問題行為管理 第七章 學校管理之重:教師隊伍建設
一、教師隊伍建設概說
二、積極完善教師聘任制 三、大力推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四、精心構建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 五、努力提高教師培訓的效能 六、深情激發教師的工作激情 七、深切關注教師的生命質量 第八章 走向理解的學生管理
一、學生:學校中不容忽略的管理主體之一
二、學生的生活世界 三、學生管理的有效途徑:學校德育管理 四、學生德育活動的實施 五、學生管理主體的激勵 六、學生管理工作的評估 七、學生管理工作和校長工作 八、學生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九、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第九章 教育活動中的評價行為
一、教育評價的含義
二、教育評價的功能和目的 三、教育評價的實施過程 四、校長如何組織教育評價工作 五、關于教師的評價及其策略 六、關于學生的多元化評價及其方法 第十章 走研究型學校發展之路
一、學校科研的文化氣質
二、學校管理視野下學校科研的價值追求 三、學校科研的內容 四、學校科研的路徑 五、學校科研中的資源生成 六、學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形成 七、我國當前教育科研管理體制 第十一章 教育政策與教育管理
一、教育政策是什么
二、教育政策與公共政策 三、教育政策如何影響教育管理 四、教育政策的出臺 五、教育政策實施 六、教育政策與教育管理的銜接錯位 七、校本政策及其合法性問題 八、校長工作與教育政策 第十二章 教育法律與教育管理
一、作為教育管理執行依據的教育法律
二、作為教育管理監督的教育司法審查 三、學校的法律地位及權責分析 四、教師的法律地位及權責分析 五、學生的法律地位及權責分析 六、依法辦學與以德執教的關系 |
二、考試要求(包括考試時間、總分、考試方式、題型、分數比例等)
考試時間:180分鐘
總 分:150分
考試方式:筆試,閉卷
題 型:簡述、論述、案例分析
分數比例:簡述30% ,論述40% , 案例分析30%
|
三、主要參考書目
《教育管理學》,吳志宏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