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唯物論
必背考點一 人與自然(垃圾分類;荒漠治理;園博會)
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是構成人類社會客觀現實性的自然基礎。
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自然界,不斷改變著自然界。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應當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必背考點二 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
①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人們只有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人能通過自覺的活動去認識規律,并按照客觀規律去改造世界,以滿足自身的需要。
③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
(此原理可以搭配必背考點一使用)
辯證法
必背考點一 聯系
定義: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
方法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的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
必背考點二 發展
定義: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第一,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能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第二,新生事物是對
舊事物的揚棄,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第三,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生事物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特點:發展是一個過程,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的過程。形式上是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內容上是功能的更新。
方法論: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把一切事物如實地看作是變化、發展的過程,既要了解它們的過去、觀察它們的現在,又要預見它們的未來。
必背考點三 對立統一(中美關系、變廢為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壞轉化等 )
定義: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A和B互相不能分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斗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A和B在利益上、立場上、作用上、地位上…有不同。)
關系: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別和對立的同一,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的。
方法論: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
必背考點四 內因和外因
定義: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能夠加速或延緩甚至暫時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但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關系: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方法論:既要重視內因,又要抓住機遇。(獨立自主又要對外開放)
必背考點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試點后推廣)
定義: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
關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方法論:矛盾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正視矛盾,勇于解決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必背考點六 否定之否定 (繼承中發展,發展中繼承)
定義: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特點: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實質是“揚棄”。
方法論: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辦事,就要求我們樹立辯證的否定觀,反對形而上學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對事物采取科學分析的態度。
認識論
必背考點一 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必背考點二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及其規律
認識過程是實踐-認識-實踐不斷發展的過程。表現為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指導實踐的飛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獲取大量感性材料,去粗取精上升為理性認識。
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的過程,認識運動帶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的特點,所以認識要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必背考點三 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定義:真理的絕對性是主客觀統一的確定性和發展的無限性。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內容表明了主客觀統一的確定性和發展的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度的。
關系: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
方法論:承認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對絕對主義,又要反對相對主義。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就要正確處理好堅持和發展的辯證關系,對馬克思主義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
必背考點四 真理與謬誤
定義:真理是認識的內容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謬誤反之。
關系: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堅持真理,批判謬誤。
必背考點五 真理與價值 (建國70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等等,都要求堅持實事求是和以人為本)
定義:實踐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實踐中人們必須遵循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真理。實踐的價值尺度是指在實踐中人們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關系:①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③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
方法論: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歷史唯物主義
必背考點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
②社會意識是人們進行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
③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早或遲地發生變化和發展。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
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必背考點二 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
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①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性空間。
②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③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一個民族做出這種或那種選擇的原因:
①取決于民族利益。②取決于交往。③取決于對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
必背考點三 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制約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方法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不斷完善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
必背考點四 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原因:
①受到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②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
科學技術在運用于社會時所遇到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的原因:
①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不夠。
②缺乏對科技消極后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
③與一定的社會制度有關。
必背考點五 人民群眾
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再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最后,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