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碩士生魏華偉當年剛一到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就被村民們來了個下馬威。“高材生當村官,是來鍍金的吧?”村民說話直截了當,“干好了我們敲鑼打鼓送,干不好就用磚頭砸你走!”5年過去了,村民掛在口頭的是“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不忘魏書記”,不被看好的清華高材生成了“農民貼心人”。 記者見到魏華偉的時候,他正跟文樓村一個種了30畝西瓜和10畝草莓的農戶老駱蹲在地頭聊天。幾年村官當下來,魏華偉的膚色變得黝黑,只是鼻梁上一副眼鏡和干凈的襯衫流露出些許“知識青年”的痕跡。
老駱熱情招呼客人吃剛摘下的西瓜。原來他在縣城路邊賣鞋,日子過得很清苦,聽了魏華偉的建議才專心種地。對于大家七嘴八舌的提問,他自信又驕傲地說:“種了幾年我都成專家了,今年掙10萬沒問題。”魏華偉插了一句:“不能翹尾巴啊。”老駱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郁悶了鼓鼓勁,飄了我壓一壓”,這是魏華偉帶領村民創業總結出的經驗,5年下來他做群眾工作已經游刃有余。老駱說:“他不是我的領導,是哥們兒,是精神標桿。”在不少村民看來,魏華偉的功勞不僅是謀發展,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大家的精氣神兒。
文樓村是河南省38個艾滋病防治幫扶重點村之一,多年來村民生活水平不高,精神風貌也是悲觀失望居多。2008年,清華大學畢業的法學碩士魏華偉放棄城市就業機會,自愿報名到文樓村當村官。
對魏華偉而言,這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基于個人理想做出的慎重選擇。“農村人才匱乏,這也是我愿意做的事。”魏華偉曾說,知識分子不應該只關注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作為個體對于群眾和社會的責任義務。
到了文樓村,面對一片質疑聲,魏華偉沒有辯解,立志用行動證明自己扎根文樓的決心。無論田間地頭還是街頭巷尾,他見人就湊上去攀談,誰家干活他去幫一把,有人頭疼腦熱他主動慰問,入村2個月就把700多個農戶一家不落地走訪了一遍,基本摸清了底細,村民對他的態度也明顯緩和。 文樓村靠近縣城,有多年的蔬菜種植傳統,魏華偉分析后認為發展蔬菜大棚有出路,但村民有顧慮,人人不愿當“出頭鳥”。他先是帶著5名態度較積極的村民去上海學習,又組織有經驗的種植戶到附近蔬菜強縣考察,還請農業大學的專家來村里答疑解惑。前前后后召開29次村委會,村民才肯相信他,由此18戶村民組成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誕生了。
蔬菜大棚種植戶雷鐵山說:“魏書記當初讓建棚,我怕賠本不敢干,他往家里跑了七八趟,現在掙錢了,真不知怎么感謝他。”雷鐵山建了900平方米的溫棚種蔬菜,頭一年掙了3萬元,第二年就翻番了。
從2008年畢業當大學生村官,到2009年8月當選文樓村村委會主任,再到2011年任黨支部書記,魏華偉在文樓村幾年,年年都上新的致富項目。他引入綠色菌和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搞活村里的國家扶貧項目菌種廠,不僅產值年年攀升,還解決了50余名婦女和大齡村民的農閑打工問題。此外,他還引進飼料廠,建立高科技農業示范園,生產蓮藕、藍莓和臺灣西瓜,從前見都沒見過的東西成了村民的致富法寶。
腰包鼓起來了,文樓村百姓的精神頭兒也來了。魏華偉提出搞文化建設,先后建起了農村書屋,配備健身器材,成立腰鼓隊、小劇團,村民勁頭兒都很足。白天勞動,晚上讀書,閑了唱唱小曲兒,雷鐵山高興地說:“文樓村抬不起頭的日子終于過去了!”
不知不覺中,魏華偉從村民質疑的“鍍金高材生”變成了“農民貼心人”。群眾有什么心事或者鄰里鬧矛盾,都愿意找魏華偉出主意。魏華偉走在街上,老年人都親親熱熱地朝他喊:“吃飯沒,到我家吃飯吧。”
“別小看這聲招呼,說明大伙認可你。”魏華偉說,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他心里也很滿足。總結5年來的工作心得,魏華偉用了3個樸實的詞——“講個味兒、氣兒要順、做實事兒”。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