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考研,“考研熱”也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教育現象。據統計,我國2001年研究生報名人數為46萬人,到現在2013年,增加到了176萬人,人數增加了近四倍,這一增長趨勢在今后可能還會得到加強。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熱”的形成,就整體的社會氛圍而言,考研熱的出現與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有關。對此,跨考考研針對當前“考研熱”現象的成因,做了一些調查。大多數考研的大學生以及還沒有考研的學生,對是否考研的判斷是通過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就業形勢、研究生待遇以及個人的發展等因素形成的。
1、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
多年前,國家領導人就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百萬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百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才資源的優勢,關系到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主要途徑,肩負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深化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見》中強調要通過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規模結構適應需要、培養模式各具特色、整體質量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為進入人才強國和人才資源強國行列提供有力支撐。可以說,國家對研究生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
2、社會對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過幾十年的沉淀,我國基本已成為人才大國,無論是人才結構還是數量上,都有了較高增長。但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對于大學本科畢業生來說,如果不繼續深造不成為高素質、創造性專門人才,就不能滿足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就會時刻有危機感和落伍感。如果經過研究生階段的深入、系統的學習,獲得研究生學歷就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的天平上增加砝碼。
3、研招規模擴大和補助提高
為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國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養的力度。從1999年以來不斷擴招,這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機會,因此對廣大應屆本科畢業生來說,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雖然從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費,可能會對考研學生會有一定影響,但不斷提高的助學金待遇,這基本上能夠解決基本生活費問題;另外,通過申請各種類型的獎學金和勤工助學等形式,基本上能夠緩解經濟上的困難,如果時間充裕,還可通過兼職等方式創造更多收益,這對順利完成學業創造了條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條件
相對在職人員來說,他們有有利的學習環境。他們有專門老師進行指導,并有機會參加考前培訓。從專業學習的指導到報考學校、報考專業選擇以及考后的聯系、調整,老師負責整個過程,有固定的教室、圖書館等學習場所;有學校領導的支持,包括專業設置、調整、課時安排等,沒有工作和家庭的壓力、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精力考研;同學間彼此幫助、鼓勵和競爭,有良好的考研氣氛,這些良好的外部條件,是在校大學生獨享,而在職考研者所無法具備的。
5、就業難是“考研熱”形成關鍵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人才的存量資源已大大增長。過去政府機關和國有大型企業單位長期以來,是接收大學本科生的主渠道。但近十年來,政府機構大幅度精簡,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減員增效,對畢業生的吸納量在不斷減少。再加上,從2000屆畢業生開始,由畢業派遣證改為畢業報到證。這無疑進一步將畢業生推向了市場,增加了就業難度,可以說報考研究生人數的增加,其實就是分配難的側面反映。另外,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如今人才接收單位的主力軍,私企也面臨諸多困難,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在人才的選擇上條件也會更為苛刻,這無疑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對此一些大學生,只好選擇考研這種途徑延緩進入就業市場。
6、長遠來說考研有利于個人發展
社會在發展,需求也在發生變化,新知識、新技術像雨后春筍般出現,為推動經濟向前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級專業人才。如果不提高水平,沒有真才實學,就會落伍,甚至可能被淘汰。面臨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挑戰,許多大學生深感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用的專業技能以及較高的學歷,難以成為復合型人才,故而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和認識,大學生成材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繼續深造成才熱逐漸興起,大學生們認為讀研究生可以多學知識,將來可以為社會多做貢獻,更有利于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結合以上六點分析,大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與體會進行推理和判斷,權衡利弊,最后就決定考研是比較理性的選擇。所以,“考研熱”現象的出現是一種必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