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共擔責任同享發展
——對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的思考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最高端。作為本科教育的延續,研究生教育不僅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更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
質量提升是當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首要任務
從1999年國家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戰略以來,研究生教育經過10余年的快速發展,基本實現了立足國內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并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為推動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我國研究生在讀人數已經位居世界前列,2012年在校研究生172余萬人,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大
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質量提升已成為當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首要任務。2011年,劉延東同志在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30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使命,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和發達國家相比、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眾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直接影響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基于此,2012年,她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進一步強調,研究生教育要“走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幅提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水平和支撐服務能力”。2013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繼續強調,教育要“真正把工作重點轉到提高質量上”。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不僅為研究生教育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也對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包括從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的轉變,從規模數量到質量內涵的轉型發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規模結構適應需要、培養模式各具特色、整體質量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就迫切需要從不適應“轉型”與“轉變”需要的因素入手,切實實現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的突破。
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是對研究生教育觀念的重要突破
《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引發了人們對于研究生教育的重新認識和深刻思考,而《意見》中所蘊含的改革思想,則體現了在新的形勢和時代要求下對研究生教育固有觀念的重要突破。
一是研究生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法理上應成本分擔。我國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單一,成本分擔意識欠缺,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與時代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也與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不甚相符。
二是研究生作為科技工作者獲得相應的工作報酬理所應當。研究生身份具有雙重性,作為學生,研究生受益于研究生教育,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應該繳納學費合理分擔教育成本。但是,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他們又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學生,更多的身份應該是從事創造性勞動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理應獲得參與研究活動的相應報酬。對此,國家在對整個科技活動管理中,特別是在科研項目預算以及整個科技經費的管理過程中,也應予以充分考慮并著重體現。
三是研究生學費只是教育成本的一小部分。研究生教育的成本中包含不可量化的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的精力投入以及學術氛圍的營造,研究生學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同時,完善投入機制是集完善財政撥款制度、完善獎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收費制度三方面內容的整體謀劃,重點是在收費之后如何通過完善的配套措施,將國家的財政投入,高校的自籌經費、科研經費、助學貸款、社會捐助等資金,統籌用于研究生教學、科研、改善待遇等支出,更好地用于保障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真正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激勵導向,提升質量,這才是《意見》出臺的真正出發點和落腳點所在。
四是研究生教育收費實質提升了教育過程和質量的公平。相對“一考定終身”的制度來講,研究生收費制度則是基于教育公平原則的培養收費加學業激勵的嶄新理念,每個研究生都有合理分擔成本的義務,同時享有獲得獎勵和資助的平等機會,從而打破以往學業成績好不好都均吃“大鍋飯”的格局,使所有學生都可以在同一起點上公平競爭,真正體現教育過程和質量的公平。
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是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是切實提升教育質量、解決研究生教育當前問題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發展的自然選擇。
從國家角度看,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來源,提高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有力支撐。在深入實施人才強國、科技強國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進程中,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高低至關重要。
我國研究生教育根植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土壤,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與研究生教育事業自身發展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必須從完善單一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入手,才能更好地撬動高校、社會、個人等各方積極性,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激發內在活力,轉變研究生教育由公轉到自轉為主,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作用。
從教育與外部關系角度看,在長期的單一投入機制下,企業參與研究生教育的責任意識缺乏,積極性不高,高校無法通過企業快速準確地獲知市場需求的信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能直接反映在高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從源頭上造成了研究生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
《意見》的出臺,不僅有利于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科技創新體系,而且有利于促進社會需求與高校之間的直接傳遞,同時,企業可以借用高校的優勢,獲取更加符合需求的人力資源和科技成果,從而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帶動高校、企業、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對于高校來講,成本分擔與資助的杠桿,勢必加劇各高校之間吸引優秀學生的競爭,倒逼高校更加自覺地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以及行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瞄準科技前沿,更加慎重、科學地確定自身定位,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培養類型與結構,推進科教協同創新與產學研用相結合,并在不斷強化辦學特色中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從高等學校發展的角度看,統籌研究生教育資源的分配,有助于高校內部建立以科研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有助于創新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并重的培養模式,有助于進一步發揮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的潛力,形成以“學業成績特別優秀、科研成果顯著、社會公益活動表現突出”為導向的激勵機制。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原來體制下的研究生不僅待遇偏低,特別是許多貧困生往往需要騰出很多時間為維持生活而奔走,而且“混文憑”的現象普遍,嚴重背離了研究生教育初衷。合理的成本分擔,將有助于讓未踏入研究生教育門檻的學生更加慎重地做出人生的選擇,也讓那些已經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學生更加珍惜難得的機會,同時更加有利于在國家層面上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分流。而對貧困學生,新的多元獎助政策體系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科學設計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從國際角度看,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要逐步提升,提升國際影響力,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國際學術視野、國際交流能力,適應國際競爭、獲得國際社會認同的高層次拔尖人才。另一方面,教育規則也應與國際慣例接軌。當前,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基本采取的都是政府、學校和個人共同承擔教育成本的多元化模式,值得借鑒。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